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小学生课间文化的优化
作者:应 伟
课间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校园文化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积极向上的课间文化,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它更能够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
然而,在我们的校园里,课间文化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一、 课间文化的现状分析
1.“课间文化”十分单调,缺少活力
课间十分钟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不错的放松机会,但是调查发现: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除了上厕所之外,玩的项目并不是很多。从调查结果来看,深受小学生们喜爱的多是传统游戏,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踢毽子、跳皮筋等我们儿时常玩的游戏在当今的小学校园里仍然十分流行。低年级学生的课间游戏以体力游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中年级开始,出现了多种脑力游戏,如下跳棋、象棋、五子棋、猜谜语等。
2.“课间文化”缺乏教师的关注与引导
留心观察我们的孩子,常见下课铃声一响,蜂拥而出,三五成群,看到最多的是男同学你追我赶,你推我搡,你打我一下,我踢你一脚,或聚在一起大打出手,不一会儿都大汗淋漓。而此时老师则在办公室里修身养性。只有当学生发生安全问题或磨擦时,才出面处理。
3.“课间文化”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学生的课间活动处在原始自发的状态,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游戏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教育意义,使学生可以在玩中乐,在乐中受到教育,在乐中健康成长。但也有很多缺乏科学性、缺乏知识品位、搀杂不健康因素的成分。分析学生的课间游戏,会发现不论是改编的,还是独创的,往往只强调趣味,却知识少、品位低,多数都是一些搞笑的话语。像“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丈,一摸口袋没有钱。”……
4.“课间文化”缺乏学科的渗透
课间生活,既是社会生活的浓缩,也是课堂生活的延续。而我们细细品味“课间文化”,发现孩子口头传播的内容全都是学校生活之外的,课堂所学在活动中没有一丝体现,找不到学科的踪影,所学的与所玩的格格不入,缺乏有机的融合与互通。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现象呢?
首先是安全因素。老师们虽然希望孩子们课间能动起来,撒欢儿地玩一下,但更害怕他们安全方面出了问题,导致自己承担责任,所以只好以安全为重,不允许同学们玩可能产生危险的游戏。家长们也格外重视安全问题,很多家长在家里也常常教育孩子,不要玩有危险的游戏,时间一长,同学们自我保护意识都强了,自己主动放弃了一些游戏。
其次是场地狭小。目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人多地方小,活动场地更小。有的学校因为操场太小,课间操都要不同的年级轮流做。
再次是生活环境影响。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中没有可以一起玩的兄弟姐妹,居住环境又使他们缺少玩伴,以至于很多小学生不习惯集体性的游戏。随着玩具的变化:电视、电脑、连环画、汽车模型等代替了以前的剪子、陀螺、猴皮筋、沙包……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他们游戏的方式。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现在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普遍薄弱,很少有一堆孩子自发地一起玩耍。即使一根跳绳,也不愿与别人共同使用。
最后是课业负担过重。虽然有关部门一直在倡导减负,但是同学们的学习负担却在不断加重,除了学校的课业任务,很多同学还要应付各种辅导班、竞赛、考级等,同学们很少琢磨适合自己玩耍的游戏,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连起码的玩耍都不会了。
二、 课间文化的优化策略
1.积极探索各学科知识、学校活动、家庭生活、社会热点等与课间文化的结合点,挖掘课间文化设计的素材,优化课间文化的内容
(1)各科教师协作参与,将学科的有关内容转化为充满情趣的课间活动形式
根据个人的专长,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根据某一时期的社会焦点、热点等,结合学生原有的课间游戏形式,编创出富有新意,为学生喜闻乐做的新词、新动作、新游戏。如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排新的动作,融竞技和游戏于一体;音乐教师根据教材的进度编排新的旋律,老曲填新词,旧词谱新曲,让孩子的口中更有韵味。语文和数学教师更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出儿歌、念白或唱词,将枯燥的学习内容拟人化、兴趣化。也可多科联手,既编唱词也编动作,既有歌伴舞,也有舞伴歌,有效融合,浑然一体。
(2)各科教师协作参与,将学生生活中经历、感知转化为课间文化的创作素材
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时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家庭中,衣食起居的习惯,萌生出对所吃食物的偏爱,萌生出对穿着佩戴的独特理解,萌生出心底深处的融融亲情。学校里,感受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亲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教师交往,聆听教师的谆谆教诲;与同学相处,感受同学之间的手足情谊。社会中,儿童以自己特有的视角看世界,感受环境的变化、人间的真情……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课间文化创生的素材之源。当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感受生活、经历生活的同时,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地思考,积极地酝酿,积累课间文化的创作素材。
2.合理利用积累的素材,创编课间文化新作品,优化课间文化的形式
(1)教师关注,先期开发,设计课间活动新形式
学生是天生好动的,这是他们活泼可爱的表现。在课间活动中,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身心得到愉悦,但也最容易惹出事端来。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细心,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精心设计好活动方案,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善于去发现学生游戏中所包含的创造性成分,加以肯定、鼓励、推广,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设计课间文化新的形式。面对学生的课间文化“市场”,教师先期介入预设开发,然后投放“市场”,静观学生的反应,检测自己的作品是否适合学生的口味。
(2)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共创课间文化新作品
课间文化的创生,不仅需要教师的先期开发,更需要教师组织下的师生互动。没有教师的引领,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没有师生的情感交融,便创生不出鲜活而有现实意义的课间文化作品。
(3)生生互动,自主合作,演绎课间文化新生命
课间文化尤为突出的表现是活动过程中的愉悦氛围和团队精神。这种氛围和精神来自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合作,来自学生体验成功后乐此不疲的开发与创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过程、感受氛围,获得了切身的体验。
3.营造良好的课间文化环境,优化课间文化的操作模式
我们要力求营造民主、安全、和谐、快乐的课间文化环境,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想法。教师主动建构和生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创造性设计课间活动的方案,不断地充实、丰富课间活动内容,构建课间活动的基本模式,并经常性地进行过程性评价或阶段性小结,形成一套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课间活动操作体系。
(1)把课间还给孩子,保证课间活动的时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