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借助品德课堂克服新生入学适应性障碍
作者:罗春雷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心理状态,以饱满的情绪和充分的信心去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呢?
《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一目标的提出,恰恰给了有适应性障碍的孩子恰当的指导和适当的帮助。一般来说,小学新生在入学适应上有下述几个问题需要帮助指导。
一、 校园环境的适应
案例:刚进小学大门的孩子,有的四下乱跑,引发各类安全问题,有的则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下课不知该去哪里,一整天不知该何去何从。
分析:孩子第一次踏入小学,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好奇心强的孩子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喜欢四处闯一闯、看一看,胆小的孩子则牢牢记住父母的话:下课不要乱跑。
解决办法:教师应充分认识孩子的这份好奇心、新鲜感,待孩子们安排妥当之后,第一节课就可提前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个单元《你好,新学校》。首先出示书本中画面、提示: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的环境,能区分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感受自己是一个小学生了,今后将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学习、生活,然后再出示一些学校其他设施,让孩子辨一辨,认一认,议一议:这些设施有什么作用?你是怎么知道的?想一想:学校里还有哪些地方给我们带来方便?最后,分成几个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带孩子们参观校园,边看边说。发现新的设施,摸摸、看看,提高认识。一堂课结束,大部分孩子对学校的设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课的活动场所、卫生间设置能较明白,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一个快乐的基础。在几天之后的品德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对校园环境的适应再一次教学。如在我校一年级教室前,有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公园——曲水流觞,这是历届一年级最喜爱的地方,有花有草,有水有鱼,但经常有孩子因为太投入地看水里的鱼,不小心跨进水中,湿了鞋子、裤子,教师可在课堂上用这类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安全的关注,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校园生活也会发生意外。让孩子说说学校生活环境中,还有哪些不够安全的地方,告诉同学,想想我们应该怎样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有时间可带孩子再一次去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二、 规章制度的适应
案例一: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孩子会在上课时站起来,在教室后面走一圈,或者课上到一半要去上厕所,有的在自己的座位上玩书包。
案例二:经常有学生会在下午的课里打瞌睡甚至睡着。孩子贪睡,不能按时起床,上课迟到。
分析:教学内容改变了,幼儿园以教养为主,以游戏为主的学习形式到了小学后将被正规课程所代替,将以学习为主。每节课的时间也不一样,幼儿园一般是20分钟一节课,小学则是40分钟。孩子再也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老老实实地坐着。作息时间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孩子在幼儿园里习惯了天天有午睡的生活,可是,小学就没有那么“舒服”了,小学没有午睡时间,中午休息时间短暂。小学早上上课时间比幼儿园要早。
解决办法:教师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新入学的小学生,最初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很不适应,上课时随便说话,坐不了一会儿便左晃右动,甚至来不及举手报告便跑出去上厕所的情况均有可能发生。这同学龄儿童在入学前接受幼儿教育时要求不够严格有一定关系,也同一些儿童自身的特点有关。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中《我是小学生》一课时,恰好给了孩子指导和训练。本课通过具体行为规范的讲解和示范,使小学生逐步懂得按时到校、专心听讲、上课不能随便说话或做小动作的道理,并通过表扬、提醒、暗示和竞赛等手段,帮助小学生形成新的动力定型,以适应学校规章制度所提出的要求。开始,我就让孩子说说小学有哪些和幼儿园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明白小学和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然后老师提出在学校有哪些必须遵守的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使孩子能主动适应这些变化,遵守这些规则。
三、 学习生活的适应
案例一:一年级的新生,早上上学时,不愿独自进教室,非得父母陪着,父母一离开,就大哭大闹。
案例二:一年级的新生中,有几位学生刚上了几天学,就不愿去学校了。
分析: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好书,好读书”,在没有入学前孩子们就从父母嘴里知道小学可不比幼儿园,要认真听课,仔细做题,考了好的成绩老师才会喜欢,大人才会疼爱。从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形成学习障碍。幼儿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的表达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像、语言表达能力等。小学的教育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从上述两者的学习行为去比较,学生当然更偏重于幼儿园的方式。从幼儿园到小学如此大步的跨越,再加上家长没有适时的引导,使有些适应能力较弱的孩子一时难以承受。
解决方法:教师要特别关注这样的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初入学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积极体验学校生活的温馨和乐趣,防止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滋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的,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要,包括归属的需要、独立的需要、社会称许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等,是减轻学生的情绪紧张,促进他们情绪适应的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绝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保持小学生的心理平衡、促使其情绪适应的任务更显得艰巨和重要,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应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班中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其他孩子主动地与她一起活动、玩耍,努力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尽快地适应班级的生活。因此,在教学《学习真快乐》时,教师应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课堂学习的种种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通过展示活动,体验天天进步的喜悦,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课一开始,就让孩子们帮老师用各种办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摇一摇,听声音;转一转,看速度;……当实验成功后,孩子们自然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然后再让孩子们说说我们会新学哪些本领,展示已经学会的本领,说说取得的进步。接下来,教师可以设置各类和学科有关的游戏,语文的识字游戏、数学的计算游戏、体育小游戏、手工游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体会到学校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
四、 人际关系的适应
案例一:面对一大群陌生的孩子,孩子成了“闷葫芦”,怕和其他孩子玩耍逗乐,完全是个“独行侠”。每天在学校,最热衷的是放学,将近放学时眼睛骨碌碌盯住门口,等待下课铃一响就冲出去找父母。上学已有一两个星期,在班上还是一个朋友都没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