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德育冲突及其德育价值之分析

作者:吴振宇 刘雪苏




  2.冲突“敞亮”了善恶、是非、好坏的诸多维度,使主流价值和基本价值在相互比较中得到新的诠释和恪守
  西方种种道德发展的理论,均将人的道德发展视作一个持续振荡与相互冲突的“曲线”过程,因而西方的德育活动较为重视对基本道德观念进行讨论和理解的过程。这在一些具体的德育手段和方法上可以体现出来,如价值澄清法,通常运用两难故事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的学习,探讨实际情境中的道德冲突问题。德育上的冲突“敞亮”了价值领域内各种善恶、是非、好坏的多重维度,能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中体会、理解直至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和基本价值的“价值”,而不是靠“灌输”的方式去让学生接受社会的基本价值和主流价值的“价值”。冲突并不必然导致长久的紊乱,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市场经济中对诚信的呼唤与回归,西方自由的经济政策为各种冲突创造了滋生的土壤,市场也一度产生了混乱,然而这种混乱并没有导致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和基本价值的彻底抛弃,而是从更深的层次上体会到了这些价值的优越性,市场经济诚信的呼唤与回归等现象又进一步完善了自由的市场经济。社会主流价值和基本价值的生命力不是靠静止的、主观的“维持”和“保护”所能保持的,而是其本身也要经历不断的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在相互的冲突与比较中,社会的主流价值和基本价值将会得到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诠释,人们对之的恪守也将更为持久和发自内心。
  3.冲突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思维与视域,其方法论意义使新时代的德育工作更具辩证发展的特色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转型中的社会是冲突充分展开的社会,冲突的展开必然促进社会结构的有机性不断增强。冲突现象可以暂时被压制、管制、控制和疏导,但不可能把社会冲突消灭掉,社会一体两面,一面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面是变迁、分解与冲突。当前对德育过程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道德形成的过程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与个体所处的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既是“互动”,那么就会有一致的“互动”,也会有冲突的“互动”,承认德育活动的“互动”特征,就必然要求我们关注在“互动”中的冲突问题。冲突的德育观与德育“转化”观和“内化”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预设教育者是受教育者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唯一的影响源,而是将教育者的影响视为影响个体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者的影响因素怎样才能在“影响个体道德形成与发展诸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将是一个实践运作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能够首先在认识上进行主观预设的理论问题。如果德育活动持续低效或根本不能满足甚至远远背离了道德主体的实际需要,那么教育者的影响将会被淡化和消解,直至被“事实上”剥夺其在影响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这在实践中也不难理解,比如教育者不断地灌输着受教育者难以理解或已不符时代需要的教条,在观念与行为的冲突中,教育者经常以自我的理解单向度地去“规范”受教育者的观念与行为,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情境下已难以对受教育者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就能够在影响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这在多元价值冲突的今天体现得更为明显。德育是一种人影响人的活动,但这种影响是相互的,而非单向的“做功”运动或“塑造”行为。因此,冲突的德育观对于我们的德育活动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2] 程新英.西方社会冲突理论评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3] 朱明,谢建社.冲突理论在社会变迁中的科学运用.江西社会科学,2003.
  [4] 陈晓云,吴宁.中国社会矛盾学说与西方冲突理论之比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5]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丁荣良.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4.
  [7] 朱风海.学校德育中反道德行为的分析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4.
  [8] 岳伟,生青德.关于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反思——基于生活的视角.兰州学刊,2004(1).
  [9] 易莉.西方德育“价值澄清法”之借鉴.思想教育研究,2004(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