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建构主义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及其启示

作者:王晓茜 姜俊和

的认知结构的取代又往往是相互比较的直接结果。如果新的结构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那么它就将最终取代原有的认知结构。而学生通常并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建立的知识或已有经验的局限性。更不能自觉地去设定学习的目标,并自发地去形成更为合理的思维方法或建构起系统的理论知识(即使后者并非绝对不可能,但是也一定是个十分漫长和事倍功半的过程)。因而,教师应该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为此,建构主义者认为,首先,教师应当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心向,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将教师讲解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达到创造性的理解;其次,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感到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并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以达到新的更高水平上的平衡;再次,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先显现给学生一个较简单的能被学生理解的材料作简单介绍,以便于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基于同样的道理,由于学生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尽管相应思想可能是错误的或幼稚的,对主体来说却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并期望通过直接给出正确的做法就可使其错误得到纠正,而应通过适当的质疑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因为,作为整体性认知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已经得到建立的认识都不能简单地“抹去”,而往往长期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即学生已认识到观念的错误性,如无适当的替代物,仍将倾向于原有的错误的认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发挥“示范者”的作用。教师的示范从正面提供了适当的“对照物”,从而有利于学生观念的更新。
  
  五、几点启示
  
  1.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普遍存在“应试教育”,即普遍存在围绕考试、分数、升学进行教学的倾向和弊端。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放在知识的传授上,甚至将考试目标作为教学目标。中小学的许多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高考进行,考试内容决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应考需要,把系统的学科知识变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其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法为主,以大量的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这种使“知识脱离情境”的做法,造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更多是训练学生的机械接受力、记忆力,而非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建构主义对这种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予以坚决的批评,提倡情境性教学。主张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作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是仅仅将已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要设置相应的情境,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尽量弱化学科界限,注重学科交叉,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背景
  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灌输的容器,认为教师所教的知识会原封不动地进入学生的大脑中,事实证明,结果并非如此。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知识的获得是个体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背景,而要把这些经验背景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在已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不能作为一个简单的知识呈现者,而应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已有理解,倾听他们现有的想法,并努力发现他们这些理解、看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含义,它既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直接有关的知识,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这些所有的知识经验背景都会对新知识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深度交往性学习活动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一讲到底”,忽略与教学主体——学生间的交往活动,教学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单向、无反馈模式。目前的教学又出现了一种“一问到底”的倾向,看似活跃的课堂,其实效率很低,因为很多提问是对一些简单事实的回忆,很少经过必要的思考,很难在师生间形成持续的、深入的讨论,而且这种交流的主动权仍然控制在教师手中。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种具有真正意义的交往性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主体间的真正交往性活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如何走出“一问到底”的教学行为误区,建构深度的交往性学习活动,应是我们要思考的又一个现实问题。在建构主义理论看来,这种深度的交往性活动当以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互助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交往活动,使每个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重构,同时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解决途径。这些合作性交往活动可以帮助学习者激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讨论中了解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加以对比、综合,为自己的知识建构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在相互辩论、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交往的‘陕乐,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性技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对当前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改革的价值取向有很多的启发、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进行审视和研究。
  (责任编辑付一静)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