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作者:王巧云 汪红梅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关心社会现实问题,但政治道德已带有世俗性
中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比较敏感,如社会风气问题、反腐败问题等。但与此同时,也表现出另一个倾向,即政治道德已带有世俗性。他们对社会热点关注的倾向是与他们自身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人才选拔”和“教育”等问题。在对于理想信念、入团(党)动机等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找一份好工作”、“为升学就业捞取政治资本”,表现出关心个人的成功与命运比关心国家的政治前途命运更为强烈。
2.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但思想政治观念模糊
大多数中学生能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政治,并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充满信心。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模糊,如对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不清。这说明我们的德育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出现了滑坡。
3.渴望成才,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但人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许多中学生渴望成才的意识强烈,他们积极上进,崇尚务实,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但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有“讲实用”、“求同报”、最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一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眼前利益,注重名誉、地位、财富对人生的意义,忽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一方而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价值观呈多元化、功利化倾向,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学德育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失误。
4.主体意识显著增强,但个性发展呈现个人本位化倾向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入,中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但是,也出现了在个性发展的取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化倾向。在回答“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是什么”的问题时,64.3%的人选择“公私兼顾”。
二、原因分析
1.思想上不重视德育
重智轻德是教育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认为,智育是“硬任务”,而德育是“软任务”。德育搞得好坏,不影响学生升学,不影响学校的声誉、生源和收益,所以把德育看作可有可无的工作,因而没有完整系统的德育工作计划,没有人坚持做细致深入连贯的德育工作,只是当上级要检查学校的德育工作,或者是学生中出现了严重的有关品德方面的问题时,才去“救火”,或“补窟窿”。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切围着高考转,学生主要的着眼点只在于对知识的记忆,应付考试,而不是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完善。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看分数而不看品质的结果,必然导致中学德育实效性差的问题。
2.德育目标错位,政治化倾向明显
德育目标规定着德育的方向和任务,决定德育内容,影响着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贯穿在整个德育过程中。由于德育思想观念的陈旧与模糊,中学德育目标与评价体系错位的情况比较突出。德育目标的错位必然导致德育内容、方式、方法的不适当,结果德育目标落空,德育效率低下。我国在德育目标上还存在着一种倾向,过分偏重政治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忽视思想道德,尤其是心理素质、个性素质方面的要求。这种倾向使各级学校在德育实践中,没有根据自身任务要求和层次提出相应的德育目标,只有抽象的大致相同的培养目标,学生难以明白品德良好的人究竟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品质。这种德育目标不具体、不明确的状况,实际上淡化了目标意识,软化了学校德育工作。
3.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脱离学生思想实际
德育内容从总体上来说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及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受人才培养阶段性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认识能力等的制约,它体现并服务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在组织和编排上要有系统性和层次性,要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还要考虑当前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学生品德的实际状况和水平。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在德育内容安排上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有些内容离现实太远,缺乏与当代的契合点;有些内容空泛、抽象,又缺乏系统性、结构性、层次性,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与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欠匹配,影响了德育的实效。另一方面,中学德育又存在许多空白或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如法制教育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很薄弱。
4.德育途径和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性
德育途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由于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条件的复杂性,德育途径也必然具有多样性。
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途径和方法却不尽人意。目前大多数学校高中阶段德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来灌输,内容陈旧,方法简单。而调查发现,被当代中学生接受和他们感到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文娱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等,其中创造和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特别是灵活巧妙地运用情感陶冶法、品德实践法和榜样示范法最受欢迎。但实际上中学思想政治课我说你听的现象十分严重,途径和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性,因而也使德育缺乏吸引力,达不到应有的实际效果。
三、几点思考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德育缺乏实效,缺乏魅力,归根结底源于思想观念的陈旧与模糊。长期以来,受形而上学和认知主义的影响,我们在德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将德育与智育割裂开来和把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误区,使得德育地位和价值发生偏移和变相缺失,表现出空疏的特征。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实际工作中的德育游移不定、效能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变更思维方式,转变观念,提高对学校德育的认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服务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实践证明,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人才的德育素质至关重要。正如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指出的:“在知识经济年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及道德,这是建立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的。”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要站在新的高度更新育人观念,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