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校本管理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思考

作者:朱为鸿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是西方国家20世纪后期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最初是作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措施提出的,意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管理教育的权利下放给学校,赋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和管理决策的自由空间。这项措施的推行引起了学校管理的一系列变化,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成为教育管理实践的成功范例被加以推广,在实践的基础上校本管理理论随之出现,并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使校本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由美国波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理念,并对未来教育管理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是否可以借鉴校本管理理论来推动教育管理改革?校本管理适不适合我国国情和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哪些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借鉴的条件是否具备?笔者以为,校本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新理念和新趋势,代表了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没有理由拒绝它在中国教育管理中发挥作用,关键是如何合理借鉴和创造合适的实施条件,使其中国化并有所创新。所以,研究校本管理的内在逻辑、实施条件,有批判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对我国的学校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我国实施校本管理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基础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政府对教育承担了更大的责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教育的国家化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开始提出由扩大教育规模向提高教育质量转变的要求。特别是《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与相关制度的逐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公民法制意识与文明水平的提高等,都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准备了条件。
  
  1.基础教育国家化基本实现,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发展的主题。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追求物质的满足向精神发展的更高层次发展,国民对教育的需求和热情持续增强,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教育的自主发展。基础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和较大的规模,新一届政府将教育的改革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提出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并实施了“两免一补”的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解决了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义务教育国家化迈出了关键一步。随之,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目标将明确提出。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局面为教育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政府教育责任的进一步落实和教育投入的逐步加大,基础教育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环境会得到根本改善,教育效益成为必然的诉求。
  
  2.我国教育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化,教育变得日益国际化和复杂化。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影响教育的因素呈现多样化,教育改革将成为社会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教育规模的大发展为教育改革积累了经验,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实施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改革成为大势所趋,改革的条件逐步成熟。另外,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不仅在实践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还大量引进了国外的教育理论,学习发达国家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在批判基础上不断创新,本土化的教育管理理论有了长足发展,可以为校本管理研究和改革提供指导。特别是借鉴企业管理、公共管理领域的先进管理经验,教育的主体性不断培育和成熟,学校管理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提高。
  
  3.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教育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学校办学的自主权逐步扩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对民主法制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不仅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国民的法制意识亦随之提高,《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教育法规制度的完善为校本管理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教育管理改革的社会环境比较宽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对教育事业的关注程度增强,教育权利和责任意识强化,教育成为每个公民、家庭和社区的共同义务和责任,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最积极的。
  
  4.文化的多样化和开放性加强,教育管理呼唤创新。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以开放的胸怀走向世界,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吸取一切对中国文化发展有益的东西,致力于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面对着西方“文化霸权”和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态势,中国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强不息的自主性,在维护民族尊严、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斗争中,以宽容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胸怀,创生时代文化精神,文化创新能力得以增强。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教育进步奠定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和创新成为主题,教育发展立足于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可以说,校本管理实施的条件逐步在积累,教育管理改革发展实践呼唤着顺应时代要求的理论创新,我们应探索适应
  国情的校本管理模式,在逐步试点以后加以实施和推广。
  
  二、实施校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校本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学校管理理论和模式,引领了世界教育管理的潮流。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述,校本管理的实施需首先领会其内涵和实质,把握其精髓,并在合适的条件和环境下创造性地实施,恰如美国教育改革存在多种校本管理模式一样,在中国更要因时因地因校灵活实施校本管理模式。同时,实施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增强学校决策意识,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确定特色的校本管理模式。传统观念中,我们习惯把校长看作是管理者、组织者,但不承担决策者的义务和责任,导致学校发展的被动状态和短期行为。管理学家西蒙曾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关键。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必然要进行决策活动,而不能仅仅是执行上级的决策。随着学校自主权的增加,校长是学校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学校的决策者、计划者,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发挥参与主体各方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有特色的学校发展战略,对学校发展作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并不断优化实施方案。
  
  2.转变观念,强化教学中心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走学校管理内涵发展的道路。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这一命题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校本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实施校本管理必须强化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无论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少校长强化了经营意识,淡化了育人意识;强化了公关意识,淡化了教学为主意识;强化了学校社会化意识,淡化了校本意识;校长组织教学工作的职责弱化,教学中心发生偏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变得模糊。这些发展倾向和校本管理的要求、原则是相违背的。校长必须把领导和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强化教学中心意识,增强按教育规律制定发展规划的自觉意识,这是实施校本管理的主要条件。
  
  3.加强校本培训,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充分优化学校的人力资源。学校管理是对学校各种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的过程,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以提高效益的过程。校本管理尤其注重挖掘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加大校本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校长的素质和决策能力。因为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性的弹性资源,配置、使用得当可以创造出价值,而且其自身也能增值,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基于此认识,学校要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校长应成为“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使教师在学校中适得其位,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高的空间,激发教师参与学校改革的积极主动性,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实际行动推进学校管理、决策的民主化进程。
  
  4.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增强学校主体意识,追求学校管理精致化。校本管理的实施需要民主法制环境,我国已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学校的自主权保障机制会逐步健全。学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拥有办学自主权,应通过建立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学校的自我管理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下放学校管理权,通过宏观指导支持、引导学校自主管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什么权力应该下放到学校,下放到学校中的权力到底交给谁,如何有效行使校本管理权利等问题,保证学校权利的合法有效实施。学校管理还要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精益求精,发挥学校组织的自我改进机制和整体发展功能,追求学校管理的理想目标,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夏欣斌.校本管理理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3(7).
  〔2〕 毛亚庆.论校本管理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
  〔3〕 黄葳.校本管理:理念与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