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研究综述

作者:唐文君 周生彬




  一、学业成败归因研究的现状
  
  1.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的研究
  韩仁生(1996)探讨了中小学生对考试结果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的特点。结果发现,中小学生对考试成败原因存在不同的认知:成功后,高中生觉察到的主要原因是心境、临时努力、教学质量、持久努力;初中生认为主要原因是运气、心境、他人帮助;小学生认为是教学质量、持久努力、运气。失败后,高中生觉察到的主要原因是能力、持久努力、心境;初中生认为主要是持久努力、教学质量;小学生认为主要是他人帮助、心境、临时努力。并且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失败后的期望显著高于成功后的期望,且极显著地认为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成功后主要产生了感激、自豪与欣慰,失败后主要产生了内疚、自卑,成功后的情感反应更强烈[1]
  詹仪、李新乡(2004)总结初中生物理学习成败的特征为:进行成败归因时,都把努力放在第一位;男生的成败归因比女生更积极[2]。胡象岭等(2005)还对高中物理这一具体学科学生的归因特点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对物理学习成败总体上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学业成功的归因在性别和年级间差异不大,对学业失败的归因在性别和年级间存在较大差异[3]。刘晓陵、张进辅(2000)认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总体上倾向于把物理学习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较强,把物理学习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但不同物理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学习成败归因具有不同的倾向[4]
  
  2.学业成败归因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研究中发现,学业归因在影响学业成绩的同时和其他一些因素也是相互影响的。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胡桂英、许百华(2002)研究学业归因与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后认为:初中生的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认知策略对初中生的学业成就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两因素可以解释初中生学业成就的51.9%的变异;认知策略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影响认知策略来影响学业成就;成功归因可通过影响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来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成就[5]
  刘晓陵、张进辅(2000)指出:学生物理学习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得分之间具有一致性。学生物理考试成绩,学习失败能力归因和学习成功能力归因对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4]
  还有的研究探讨了学业归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Weiner指出,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期望值,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王景芝、魏真(1998)认为:不同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自我评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6]
  
  3.学业成败归因模式的建构
  Weiner在继承Heider的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原因的不同特性,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和可控性维度。且提出了三个维度八种原因特性的归因模式(每种原因维度都具有两种原因特性),三个维度的分类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Weiner的归因理论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就原因特性和原因维度与成败后情感反应的关系,Weiner等人提出了归因维度附加模式(attribution -dimension addition model),它认为特定归因与归因维度各自独立地影响情感。Weiner等人以大量的研究证实,每一个原因维度都与一组特定的情感反应相联系。张贵良、郭德俊(1995)根据Weiner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提出了初中生对考试成绩归因的假设模式,努力归因——内源性归因——自信心——期望——成就动机是一条显著的路径,证实了归因过程是一种相继过程。结果部分支持了Weiner的归因理论。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如Weiner认为的紧密、普遍[7]
  
  4.归因训练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归因过程往往产生偏差,有些偏差来自于动机,有些来自于认知。要消除偏差,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Weiner在分析了归因对期望变化情感反应的影响之后进一步提出,由归因引起的期望变化和情感反应对个体将来的行为具有动力作用,它可以激发、增加某种行为,同样,它也可以消弱、消除某种行为[8]。归因训练既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又是符合心理健康规律的有力措施。于此,有的研究者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成败的原因进行了归因训练,通过归因训练改变中小学生的不正确的归因方式,形成恰当的归因方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韩仁生(1997)研究表明:小学生经过归因训练,可以使得他们在成功时倾向于作能力、努力等内部的、稳定的归因,使他们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增强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在失败时作出临时努力不足等不稳定的归因,使他们维持对成功的期望,避免了消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了以后努力的可能[9]。胡胜利(1996)提出归因训练应与策略指导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10]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在对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研究中,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业归因特点以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水平,最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我们研究者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1.归因理论体系的研究
  归因理论是我国心理学界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有着广泛的社会研究内容,它对许多领域的推动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我们目前对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就范围内。即使在成就范围内的归因研究也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没有一套适合我国自己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中多为验证性研究,缺乏创新,也缺乏长期的跟踪性研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涉足这个领域,出现更多质量高的文章,以充实相关研究。
  
  2.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研究者多用问卷、访谈法等进行研究,对于一个问题的系统研究仅仅依靠这些研究方法和单一的研究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它不仅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也影响研究的深入。因此,应在原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研究工具,探索更先进的研究手段使归因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3.归因训练
  已有研究证实了归因训练的有效性[6],归因训练的实践意义无疑会成为日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是归因训练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研究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也需要研究者提出更有效、更具体的训练方式,以使归因训练的效果能长久保持。
  
  参考文献
  〔1〕 韩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6(2):140-147.
  〔2〕 詹仪,李新乡.初中生物理学习成败归因的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4(8):52-54.
  〔3〕 胡象岭,赵文廷,屈克英.高中物理学业成就归因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5,25(2):42-45.
  〔4〕 刘晓陵,张进辅.高一学生物理成绩、学习归因以及学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3):326-331.
  〔5〕 胡桂英,许百华.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25(6):757-758.
  〔6〕 王景芝,魏真.成就归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3):52-54.
  〔7〕 张贵良,郭德俊.初中生考试成绩归因模式研究.心理学报,1995,27(2):211-218.
  〔8〕 韩仁生.动机理论与应用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9〕 韩仁生.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7,20(5):461-463.
  〔10〕 胡胜利.小学生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及再归因训练.心理学报,1996,28(3):268-270.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