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学校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作者:周 涛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又对社会文化起反作用。学校文化同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校园文化,是内涵和外延更加深厚和广阔的校园文化,是最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载体和主体决定了学校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是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是书卷气息与大众习俗的统一。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学校文化的表征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同学校自身条件紧密相连的,同时也同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分不开。从前者来看,学校文化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不同的教育理念会给学校文化带来相应的差异。同时,学校文化与学校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大环境也密切相关。在国难当头、民族救亡的关键时刻,学生喊出“华北之大不能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最前线;在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和平年代,学生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条件不同,环境不同,会给学校文化打下明显的时代烙印。
与其他文化相比较,学校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先导性。学校是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也是信息汇集、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地方。学校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学校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最先感受人类社会以及宇宙空间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变化,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当前任务的同时,学校总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所创造的思想、理论以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等等对整个社会包括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二是创新性。学校文化之所以具有先导性,首先是因为学校文化具有创新性。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求未知是学校的使命。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都源于学校这块沃土,远的且不说,如现代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第一批运载火箭、青霉素的合成以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等等。在中国也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巨型电子计算机、汉字电子排版系统以及新人口论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学校的存在就意味着创新。三是综合性。学校文化具有创新性,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文化的综合性。众多学科都汇聚于学校,真可谓“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如此多的学科彼此联系、交叉、渗透、综合,这种机制是产生新学科、创造新知识的催化剂和助产士。这是从学科发展方面来看的。从育人方面来看,学校文化还包括思想道德、知识智能、身体心理、艺术审美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综合作用,才能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四是独特性。学校文化的独特性首先表现为从整体上来看它与其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如上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书卷气息与大众习俗的统一以及先导性、创新性、综合性等等,都是其他社会文化所不具有的或者是较少具有的。学校文化的独特性还表现为它内部构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学校文化是由一所所学校的具体文化所构成的,这些具体的学校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在同一地域甚至是只有一路之隔或者一墙之隔的两所学校,在文化上也存在着耐人寻味的差异。学校文化正是由一个个富于特色的学校所具有的富于特色的文化汇聚而成的,这是它的独特性的重要表现。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先进文化、优质文化,在社会文化整体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第一是育人与教化功能。学校是培育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学校文化首先作用于由学校培养的人身上,通过在学校的教育和熏陶,将学校文化其中包括学校精神以及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内容内化为人的素质。然后再由这些体现学校文化的人去影响和作用于社会。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学校文化包括其产生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成果以及蕴含学校文化的学校传统、精神、道德、风气等等都直接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有时甚至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划时代的巨大作用。第二是支撑和保证功能。学校文化为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断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社会越发展、越前进,特别是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对学校这方面的要求就越高、越迫切,学校及学校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越突出、越重要。此外,学校文化还对整个社会文化起集中、整理、鉴别、提炼、积累、传承作用,这对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是示范和引导功能。如前所述,学校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优质文化,是由一代代掌握最新科学文化知识的师生创造和积累的。作为学校灵魂的创新精神,使学校文化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不断推出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成果,为社会前进提供新的文化范例。在社会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生重要转折和产生迫切需要时,往往由学校文化提供钥匙和出路。例如,中国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美国凯恩斯主义的提出和实行以及引起中国印刷革命的汉字电子排版系统的创造和推广等等,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试想,没有上个世纪初叶学校师生对“德先生”、“赛先生”的广泛宣传、推介,没有接踵而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社会恐怕还没有摆脱封建和蒙昧,还没有走上人类现代文明的大道。
以上是笔者对学校文化的一点粗浅认识。学校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对这种客观存在我们的认识还处在一种不大自觉的状态。过去没有把学校文化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来研究,更没有把学校文化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来建构。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了一批热心的人来研究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学正在不断完善、充实。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教育发展研究,2002(1).
〔3〕赵中建.学校文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5〕王邦虎.校园文化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