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中小学教师职业性格二重性探析

作者:米晓东




  性格,即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其形成和发展不但与个体遗传(如气质、神经活动类型)、家庭、教育等因素有关,而且与个体的社会实践,如职业活动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个体为了适应职业,会形成和具备一些稳定的态度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即职业性格。如商业服务人员的热情、和蔼、耐心;医护人员的认真细致、慈祥耐心、整洁卫生;文艺工作者的活泼开朗、情感丰富等。
  作为从事培养人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其工作的性质、特点要求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性格特征。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曾说过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只有个性方能影响个性的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但现实并非尽如人意,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在性格方面既表现出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些“职业病”,存在着二重性。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中学2292名教师抽样检测表明,51.20%的存在心理问题,有学者调查也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低于一般人群。因此,为了搞好教育工作,促使教师个体的发展与完善,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教师职业性格的这一特点作以客观的分析。
  
  一、对自己的态度方面,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目前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在着自尊与自卑相交错的复杂、矛盾人格
  
  一方面,教师在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中,工作意义重大,有一定的荣誉感,对国家进步的责任感、义务感也强,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喜欢提出一些善意的批评和建议。如切实搞好农村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和改善基层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等,但由于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的“迫切”心理,会使他们感到失落和困惑,有“人微轻”、“无可奈何”的感觉,从而在自尊的基础上添了自卑。另一方面,目前在我国,甚至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许多人虽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巨大社会意义,但其社会地位还不够理想,身处“清水衙门”,无权无势,办事困难,特别是在目前国家经济有一定发展,国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的情况下,教师,特别是地处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却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与政府官员、外资企业的白领阶层比较而言,收入偏低,经济压力较大。思想意识的产生发展需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使得他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理想与现实、贡献与获取间出现了较大的不平衡,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也就造成自尊与自卑的性格交错,喜欢从教但也愿意转行的矛盾心理。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检测显示,69%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据杭州市一次调查表明,有50.8%的教师表示如果有机会就会考虑换工作。因而,从这方面来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可以说有些不健康,有时在某些场合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虚荣、爱面子等。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必然束缚自我、压抑自我,十分不利于教育活动。
  
  二、在人际交往中,教师热情大方、谦虚和蔼、平易近人、富有同情心、正直等等,但其交往范围有限,容易使人敬而远之
  
  作为教师,从事的是直接与人交往的职业,工作的对象是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强的年轻一代,加之教育、教学具有双边性,要求在工作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学生,坚持仁爱和谐,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教师的道义感、道德感又强,容易形成这方面的优良品质。但是由于教师大多是热心肠,在校内外处处都为人师表,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所以遇到年轻人的不对之处时,就会有意无意地加以教导教育、批评帮助,而忽略了对别人优点的赞赏和肯定,而且在语言方面,往往会有一些对成年人来说不必要的重复和解释,有些说教“正统”,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同时,由于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对人对事爱讲道理,愿以理服人,对一些问题也常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人格方面有“父辈化”的特点,给人以“偶像”、“楷模”感,易导致一般人敬而远之。
  另外,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相对独立、封闭的学校内部,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的学生,其劳动的个体性,独立性较强,与社会各阶层的人交往较少。有调查表明,教师在校外经常与人交往的只有12%左右。因此,虽面对学生、青少年能广泛灵活、热情大方、和蔼可亲、游刃有余,但在复杂的社会中却有些“孤僻”、“傲孤”,不善交际;能较强地适应校内工作和生活,却不一定能适应社会中的各种人,不易“变通”,在一些人眼中,简直有些“固执”和“呆板”,或者称之为清高。
  
  三、热爱教育事业,但却有一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感觉,甚至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
  
  中小学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意义认识充分明确,工作的责任重大,不但关系到每个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而且对整个教育事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收入的可靠性、工作的安全性及有较长且固定的假期等特点使得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地追求,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受物质利益的诱惑,一些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职业思想不够稳固,“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的责任心欠佳,有极少数甚至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心理。据美国教育协会的估计,美国教师约有30%的人想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同时有40%的教师表明在届龄退休之前会提前离职。
  
  四、在意志特征方面,理智性和软弱性并存
  
  在行为自控方面,教师的理智性、自觉性较强,但也有一些压抑性。教师的劳动有主体示范性、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育工作的周期长,教育目的并非朝夕间能够完成,但其行为的目的性较强,这使得一般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自觉地把握自己,坚韧不拔,遵守纪律,维护社会秩序,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当然也有一些中老年教师经历了日月的沧桑,变得有些明哲保身,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软弱性和压抑性。另外,教师在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时,表现出镇定、机智、顽强的行为特点,但面对知识、年龄不占优势的中小学生有时却有些独断专行,自我评价过高,个人主义较浓。由于教师的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事件多发生在特定的、标准的、典型的社会环境——学校中,直接参与社会事件的机会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特殊情况有时虽镇定、勇敢有余,但果断性不足,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比如有的教师遇事喜欢三思而行,说理讲究斯文,轻声慢语,有条不紊,缺乏一种“阳刚之气”,这就显得有些办事萎缩、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五、在日常工作中的主导心境方面,普遍表现出宁静安乐的特点,但有些教师经常表现出抑郁、焦虑的心情
  
  中小学教师一般思想丰富,面对年幼天真的学生,其工作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演员,感情活跃,对事物的变化体验强烈,但由于其自控性、理智性及承受力、忍耐力较强,所以一般表现的比较深沉,不易外露。也就是说其稳定性较好,情绪的起伏与波动表现较小。在学生面前,始终能处于精神饱满、欢乐愉快之中,力求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从中小学教师自身来讲,首先应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社会信仰和坚定的教育信心,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信我国教育及社会发展的远大前途,不要被眼前和暂时的困难所困惑。其次,面对新世纪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师生观。既不要自恋,也不要自卑。要牢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教育过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一切行动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曾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要抛弃旧的师道尊严等落后观念,建立起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福勒认为:成功=自我认识+动机。注意扬长避短,要学会合理宣泄和释放自己的压抑和不良情绪,努力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在人际交际中,要注意扩大交往范围,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将心比心,搞好角色转化。这是十分有效的。最后,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习惯即性格,性格即命运,要加强锻炼身体,健康的体魄是良好精神面貌的基础。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