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审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作者:蔡拔平 黎 旭




  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国外的专家学者各有探讨。Chermiss、Ricken和Blasel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工作者在工作上遭遇过度的压力,或是个人对工作不满意,因而产生一种心理上对工作退缩、缺乏热情和使命感,最后导致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的现象。我国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对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共识。
  
  一、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1.害学生。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危害主要体现为:一是影响学生认知成绩。二是危害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的易怒、焦虑往往通过责怪、迁怒甚至体罚学生的方式宣泄出来,而学生却“敢怒而不敢言”,这极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心理障碍,甚至抑郁成疾。近年来,中学生离家出走、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现象的频繁发生,与教师职业倦怠也不无关系。
  2.害教师。教师是职业倦怠的直接受害者。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职业倦怠制约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患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就会“厌学”、“厌教”。二是教师职业倦怠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通过长期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后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状态是一种持久的应激状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于三种消极的心理反应:第一,情绪耗竭;第二,性格解体;第三,成就感降低。消极的心理反应致使机体生理功能减退,以至出现身体不适、疲乏、失眠的亚健康状态,进而诱发神经症,甚至重型精神病、躯体疾病等。
  3.害教育。教师是教育活动三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教师身心疲惫,职业倦怠,势必就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就难以高质高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从而导致人们对教师队伍的整体评价降低,影响教师职业的社会形象。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师资流失,导致中学教师队伍不稳定,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稳步、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4.害社会。教师职业倦怠制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的发展靠生产力进步的推动,教育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由此可以推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而教师职业倦怠遏制了教育发展和进步,从而阻碍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另外,患有严重职业倦怠症的教师,会发生重型精神病和心理疾病,导致劳动能力的丧失,最终成为社会的负担。
  
  二、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分析
  
  1.难以承受期望之重。弗鲁姆(Vroom)的期望理论告诉我们:绩效的好坏取决于人们对目标的期望是否高低适度。可见,如果对教师的期望值适度,就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教师备加关注的学生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对中学教师的期望高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他们期望“教育万能”、“学校万能”。当学校和教师不能实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把指责的目光投向教师。这时教师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社会地位的低下,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倦怠心理便会油然而生。
  2.难以忍受管理之严。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来描述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现状一点也不为过。为达到“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境界,许多中学都施行“X”理论管理。“X”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主张管理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就是奖励和强制。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许多学校惯用的手段是为教师设立奖励目标“胡萝卜”,然后配上“大棒”,监督和强制教师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很少顾及教师的心理感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许多中学对教师时间的管理常常采用“签到制”或“点卯制”,将教师整日固定在教室或办公室,使他们失去了身体自由;对教师的教案、教学等工作都有明确的步骤规定,严重禁锢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师失去精神自由。教师在这样的管理下,失去了双重自由,易于磨灭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不负责任的态度和郁闷的情绪,导致职业倦怠。
  3.难以忍耐压力之大。美国研究员格林娜尔格(Greennaerg)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70%的病人导因于与压力有关的疾病,职业压力是工作者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教师职业复杂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高压力性。有调查资料表明,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一般职业要长1.67小时,高中毕业班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此外,中学教师收入低廉,社会地位低下,已危及教师家庭的稳定和婚姻的幸福,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家庭压力。职业压力、婚姻压力、经济压力就像三座“大山”,压得他们透不气来。许多教师因此而产生职业倦怠,有的甚至患上精神病。
  4.难以容忍收入不公平。在现实中,中学教师常常通过对照其他部门或本校内部与自己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相当的人的收入和付出,来判断自己所得报酬是否与自己的付出相当,是否公平。而我国中学教师所处的弱势地位的现状,使得他们比较判断的结果大多都是“前项<后项”,即自己所得报酬小于投入量,从而使他们产生难以容忍的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磨蚀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导致他们消极怠工,甚至“跳槽”走人。
  
  三、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对策
  
  1.由“神”向“人”转变,还教师以“人”的面貌。教师压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太高。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主要源于对教师形象的“异化”。在“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等金色光环的笼罩下,教师被异化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无所不能的“神”。既然教师被视为“神”,那么再高的要求也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教师能实现的。因此,家长期望教师管理好子女的饮食起居学习卫生,期望教师能帮助子女升入示范高中考取重点大学,甚至期望“教师万能”、“学校万能”。社会对教师应有一个合理的角色期望,还“教师是人不是神”的本来面貌,减轻教师职业压力,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以避免中学教师因难以承受期望之重而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2.实行人本管理,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学校实行人本管理,首先要求学校领导树立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管理的主体的观念,努力消除教师是生产要素,是管理的客体的落后观念;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起服务于教师的意识,坚决克服凌驾于教师之上的管理倾向。其次,学校应实施开放性管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管理。学校要通过开设校长信箱、完善教师代表大会制度,强化学校工会的维护作用、增强学校各种社团、组织的功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使他们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第三,关注教师需要,使他们个性得到最完美发展。学校领导在关注教师住房、福利、子女上学、职称评定等基本需要的同时,更要了解每个教师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精神需求,并且努力创造一切条件,为教师高层次需要提供实现平台。
  3.学会自我调适,为心理减负降压。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来自于压力,成因于教师无法缓解压力。因此,我们在为教师减压时,更需要教师学会自我调适,以缓解压力。笔者认为,教师的自我调适需从三方面进行。一要调整自我认知。心理学情绪理论认为,人的压力和情绪不是来自于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于人对事情的看法。因此要改变人的情绪,缓解压力就要改变人的认知,避免过高要求、偏激悲观、片面消极的看法。为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是否对自己和学生存在过高的要求,是否对学生的行为存在片面偏激的评价。如有,就应该尽量摒弃。二要调整自我心态。心态即心理状态。良好而开放的心态有助于理性地坦然地对待生活或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有利于化解心理压力;消极而封闭的心态则使之感到抑郁,不利于身心健康。三要调整自我情感。化解心中积郁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人倾诉。教师遇到烦恼、感到郁闷时,不妨主动找家人或朋友或网友“宣泄”,让积郁在胸口的“块垒”尽快释怀,以缓解压力,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苏素美.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探讨.教育资料文摘,1995(3).
  〔2〕 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2).
  〔3〕 邢金萍.综合干预,缓解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中国教育学刊,2005(6).
  〔4〕 覃兵.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审视与思考.职教通讯,2005(9).
  〔5〕 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