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作者:姜 园 刘 冲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第三级课程。它是由学校发起并组织,在实施中强调从学生需要和学校发展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而开发的课程。改变了以前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原则上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利和地位。
  在我国,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日渐深入。就国家层面而言,成果已经颇丰,出现了一系列书面的课程文件和材料;就学校及教师层面而言,尽管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总体看,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尤其是农村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理论和具体实施,更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在农村地区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也为本地区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在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应结合当地经济结构、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及学校实际情况等,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的某些内容可能不符合本地、本校实际,导致学生学了这些知识而无用的尴尬现象。从某种角度看,用校本课程代替那部分“无用”的课程更符合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的实际,因此,农村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关于价值一词,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解释。从哲学视角看,“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不同认识和评价,便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课程价值主体对于课程价值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构成了人们的课程价值取向。当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等,已成为共识。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强化了学生学会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更应坚持以学生个性潜能的唤醒与发掘为核心,学校应该为师生个性化的形成提供便利。在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核心价值取向具体到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应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所需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应根据部分学生的升学需求,进行因材施教。
  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家乡的建设。如果他们在学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一些有利于家乡发展与建设的实用技术,毕业后既能就业,也能将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家乡建设并作出贡献,回报社会。
  学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为目标,立足本地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优势,构建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学习与掌握的实用课程,为培养广大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提供有力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促进学生掌握实用课程为目标,有利于实现广大学生求职就业以及有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以校为本”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显著的特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如此。“以校为本”就要求学校要以学校实际为出发点,分析和研究内外部环境,如学校的地理环境、教育资源、办学特色、学生状况等。根据分析结果开发“特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发展,满足广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生存发展的需求。
  综合性是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不仅包括校本课程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涉及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具体说来,学科知识综合方面,可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医药业、文学艺术等领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方面,把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试验活动相结合。这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都是有益的。
  农村校本程课开发也强调研究。校本课程不是单纯的文本,而是动态的创造性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开发创造的,创造性的活动需要不间断的研究。师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过程中,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性特点。
  创造性与研究性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每一个研究活动无不体现着创造性的火花。农村校本课程的创造性体现在课程开发主体既重视学习结果的创新,又重视学习过程的创新。立足地区实际和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类别的实用课程内容,供学生选用,这本身就突出了校本课程开发创新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能够获得新的体验、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三、当前农村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
  
  长期以来,国家课程带有明显的城市本位色彩。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不具备相对发达的文化环境和经济条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势必面临着诸多困难,最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困难是缺乏支持性环境。“资源”是基础,如果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做保障,校本课程开发会沦为一句空话。农村自然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这是丰富的潜在课程资源。同时,文化资源的开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文化场所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学校少有接触到这种资源的机会。因此,在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场所建设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发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相当数量的农村学校并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它们追求的是“升学率”,唯考试马首是瞻,关注的是考试所涉及的课程,无心顾及校本课程的文化资源开发。校长的家长制作风,缺乏交流的教师队伍,毫无活力的学生等现象在这种学校是很常见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种具有支持性特征的学校文化,只有在适宜的土壤里,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另一个困难在于农村师生的课程开发能力相对较弱。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开发的层次和水平。因此,教师是关键。只有提高广大农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课程开发的能力,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以及为农村服务的目标的实现。但是,农村教师科研水平不高,缺乏创新精神,缺乏专家指导,师资问题成了短期内不能有效解决的难题。因此,对教师的校本培训成了又一个关键问题。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过一定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首先,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坚持“师培领先、科研引路、软硬齐抓、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使学校的发展尽快走出瓶颈;其次,以专家引领作为坚强后盾,专家到校培训、讲授先进的教育办学理念,指导教改工作,无疑会对课程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基于对农村学校的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在农村校本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的运用。
  第一,加强政策和理论学习。开发校本课程,离不开政策和理论指导,因此,学校有必要组织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材料,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在理论方面,主要学习校本课程及其研制的基本理论。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理论学习制度,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体,认真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程序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
  第二,合理制定开发目标,统筹规划。在制定开发目标时,应注意与国家、地方的课程目标保持一致,同时突出地方和学校的特色和优良传统,统筹规划,在兼顾国家和地方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整体构思与规划实用课程的编研,重点对本地区特色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与研究,编写图文并茂、简洁易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校本课程材料,如养殖类课程、地方药材类课程、艺术教育类课程、蚕桑实用技术课程及水稻、小麦等种植实用课程等。
  第三,加强与校外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一般情况下,校本课程由本校开发,但是,限于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独立完成课程的开发难度较大。单靠学校的教学设施、实验基地和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有必要与校外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广开办学门路,拓宽视野,走出门办学、开放式办学,依托社区资源、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实践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第四,积极实施校本课程评价制度。进行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现有的校本课程达到的效果,反思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实施的有效以及对学生的价值满足等问题,以使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们及时修改完善,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便利。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请专家测评,也可由家长、教师甚至学生本身参与评价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发现校本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另外,评价尤其要指向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把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培养农村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其中有所收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