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教育科研选题的原则与途径

作者:桂诗章 杨晓萍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诚然,任何科学研究都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科学研究。选题是科学研究之始,而且是甚为关键的一步。其水平是衡量研究者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志,其过程本身也是提高研究者研究能力、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
  
  一、选题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
  选题的价值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要具备一定评定标准的理论学术价值或实践应用价值。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科研起点的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用的需要,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后一方面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当然,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2.科学性原则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及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根据。这就要求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从教育实践中直接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丰富可靠的事实依据和很强的针对性。一要尽可能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课题,少受个别的、特殊的教育现象的影响,更容易透过现象揭示教育科学的本质规律。二要选择具体的、明确的课题,界线要清,范围宜小。另一方面,选题的指导思想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所选定的课题应该能够纳入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框架或理论体系。
  
  3.创新性原则
  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自是创新,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选题的创造性不在于问题本身如何古老,也不在于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多少重复性的研究工作,重要的是研究者自身是否把握了课题的本质内容,找到问题之结症所在,如何做出创造性的突破。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一样体现创新性,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往往是来源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但若一味盲目继承,不善于突破框框、独辟蹊径、标新立异,也谈不上创新。
  
  4.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备保证其正常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的现实条件。它强调了选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整个科研过程的各种必要条件,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的条件主要包括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结构、理论修养、科研经验与能力、科研信念与信心以及研究兴趣等;客观方面的条件主要包括保证课题顺利开展的资料、设备、时间、人员、经费和必要的行政支持与研究时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时间和经费。诚然,始于问题的科学研究必然需要假设和假想,甚至幻想,但想象本身并不是科学研究。若要把各种关于教育方面的假想和想法付诸于科学研究之中,转变为课题进行研究,就必须要满足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实条件。如果没有现实的可能性条件,选题尽管有价值、有科学依据、有创新突破之处,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而已。
  
  二、选题的途径
  
  1.归纳或反思相关教育实践进行选题
  任何科研课题,归根到底,都是从教育实践中来最后再回到教育实践中去的。归纳或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选题,这是广大教育研究者,特别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选题方法与途径。教育科学研究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是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也是根本源头。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肯定不少,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大的选题空间。因而,在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研究者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多角度、多层面地选定一些经常关注、较为困惑的或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2.演绎或验证相关教育理论进行选题
  现有的教育理论,如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等,许多都是经过前人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教育理论本身的推理建构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教育科研选题的宝贵资源。研究者可以使用演绎的推理方法从某些教育理论观点中导出一系列合乎逻辑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某教育理论进行验证,从而选定教育科研课题。这是教育科研选题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与途径,当然该过程对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的要求较高。
  
  3.借用或移植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选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或移植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将科学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邻近学科中值得借鉴的理论观点或方法技术,引用、移植到教育科学研究中,解决教育科学中的某一课题。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各门学科各个领域之间的渗透性和借鉴性越来越强,给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研究者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一空间的各种资源,借用或移植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突出研究课题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4.从教育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中进行选题
  在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下,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涌现出了大量值得开拓的新课题。教育与哲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等领域交叉中,进行综合而产生的诸如教育控制论、教育生态学、教育生理学、教育美学、教育法学、教育评价学、教育技术学等新学科研究领域,以教育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使教育研究得到了有效的深化。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教育领域内进行,要学会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形成的新研究领域进行选题。
  
  5.从有关教育观点的争议之处进行选题
  对于同一个教育理论或实践问题,有不同的观点,特别是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本身就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相互冲突的对立面,扩展研究视角和视野。比较、分析并权衡、评判其中的争议之处,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也是研究者进行选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当然,在有关争议之处或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启迪、顿悟或灵感,也可能会发现一些还没有研究者涉足的“地带”,在这些无人问津的地带进行挖掘,当然这是独创性很高的一项艰难工作,对研究者的要求也较高。
  
  6.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专长中进行选题
  德国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说过:“真正聪明的人,应懂得如何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而竭力避免自己的短处。”显然,由于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差异,对于从事科研活动的研究者个人而言,在知识结构、思维特征、科研经验及科研水平等方面,必有其长,亦必有其短。研究者应对自身的研究专长有较好的把握,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从研究专长中进行选题。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也说得好:“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全如飞但误入歧途之人。”
  
  7.从研究者本人感兴趣的问题中进行选题
  贝弗里奇(Beardmore Beveridge)曾说:“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条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教育科学研究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本是一种艰苦、创造性的劳动,不仅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研究中会有各种事先预想不到的困难。这就需要研究者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自由地放飞自己的思想。只有选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才更有可能把创造性思维和奋斗动力激发到最佳状态,进而使整个科研活动成为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在实现事业理想和人生价值中充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8.从与同行或专家的讨论、切磋中进行选题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科学研究需要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同时也需要研究者学会合作,学会与同行或专家交流、讨论、切磋,甚至争论,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开拓思路,辐射出更多新想法、新观点。
  
  9.直接从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中进行选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为科学研究“龙头”的选题,必然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以及教育期刊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及其成效,往往定期或不定期地制定一定的教育科研课题指南。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