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有效教学的标准和评价策略

作者:杨学良




  一、有效教学的标准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经常、最大量和最基本的工作。可见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已引起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重视,而且对教学的标准和质量的分析和研究也较多。但作为最新的研究成果,它反映国际教学研究方面一种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的有效教学标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对分析和研究我国低效教学,改进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准一: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Joint Productive Activity),以促进学习
  在一个群体当中,当每一个成员为群体的共同目标协同努力时,活动是最有效的。因为它能激发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能使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师生间的这种互动行为能大大增加教学交流,相互间能及时传递语言、意义与价值。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机器,而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行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手段,与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男女比例、能力等的不同,积极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允许学生与教师一起设计小组工作方案,并主动参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与学生共同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使得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标准二: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Developing Language andLiteracy across the curriculum)
  语言作为交流和交际的工具。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语言,其目的在于交流和交际的需要。如果语言能力的发展较低或者出现语言障碍问题,都会对交流和交际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对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来说,语言能力的发展显得不可或缺。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使他们有话可说,有问题可谈,尽量鼓励学生把谈论的问题或话题说完整。其次,教师不但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而且尽可能地多向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尤其更要关注平时不爱说话或者性格内向,不爱表达自己的学生。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谈论时,要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用其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标准三: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Making meaning:Connecting school to students’Lives)
  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发展其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作为学校的日常教学目标是很有益的,这就要求教学要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不但要把学生的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而且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自我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如果知识教学能够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那么知识就能转化为智慧。倘若知识教学不能切入激活学生的经验系统,那么知识就会蜕变为信息,而不能实现知识向个体精神世界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学生要学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和巩固新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出发点,使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利用背景化教学渗透教学主题,设计教学的目标、内容,考虑教学的方法,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意义教学。
  标准四: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Teaching Complex Thinking)
  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更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挖掘那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材料,发掘一些适合学生需要的挑战性活动,提供有认知挑战的教学,教会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使教学从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的情境中摆脱出来,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准五: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Teaching through Conversation)
  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话作为教学中交往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也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它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的方式,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不仅是师生共同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这种教学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生相互之间的互动、沟通和理解,这样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
  
  1.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
  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其目的在于全面地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力求发现并选择一切可能的教育方式,形成一种适合于每个儿童的教育,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使评价为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每个儿童的个性发展服务,而不是鉴定、甄别或选拔适合于接受高一级教育的儿童,更不是给学生分等级。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既要看教师的教学是否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好的教育,是否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也要看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是否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的内容,并使学生有渴望学习的良好愿望。
  
  2.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和尺度。建立科学可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气氛、学习环境、教学资源、教师角色(规划者、传授者、领导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和学生角色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又包含着不同的内容,规定着各自的目的。在制定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时,不仅要依据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充分按照发展性、学生中心、全面性的评价原则,将教学评价的内容,以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现出来,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规定一定的分值,形成一个指标体系,而且应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灵活性,允许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景调整和修改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既切实可行,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3.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
  随着评价科学的发展,评价的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开拓与发展,使得评价的对象或范围已突破了对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扩展到教育的整个领域,这就要求评价不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应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整合,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到活动中去。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而是要将学生的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
  
  4.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在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上,既要看到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运用教育测量和统计以及模糊数学的方法,可以对评价对象的特性用数值进行科学合理的描述和判断,又要看到定量评价的缺陷和不足,过于量化的评价,会忽视或抹杀隐藏于教育内部的教育规律性,如教育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具有模糊性,存在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对复杂的教育现象适当进行定性分析,比单纯的定量描述更能恰当反映实际情况,使得评价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5.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价值判断活动。在教学中,就价值主体而言,既包含对价值客体的评价,也包括对价值主体自身的判断。同样,价值客体的评价也不例外。在有效教学的评价中,既要重视评价者的评价,更要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