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范欣欣




  相对于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内容之深广,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使学生在认知解读上形成一定的难度和跨度,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仅一味地“就诗论诗”,会让学生难于理解。所以“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难于教学”也成为许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问题。实际上,诗歌教学和其他文体的教学一样,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模式,但抓住主要的教学方式方法,会使教学效果更为理想。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现代诗歌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即抓住诗歌的主观特性,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抒情言志的,同时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力。
  
  一、认识诗歌的主观特性
  
  诗无疑是美的,诗的感情是美的:它将人类崇高美好的感情推向了极致,它抒发了对祖国、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它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它使人获得了美的熏陶;诗的意境是美的:它将人类的感情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寄情于境,情境交融,使人获得美的感受;诗的语言是美的:它富有音乐美和节奏美,使人读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获得美的愉悦。
  然而诗的感情往往是诗人主观的、独特的情感,诗的意境是含蓄而朦胧的,诗歌的语言是简约、凝练和跳跃的,读者在鉴赏时必须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即要进行再创造。钱谷融先生说:“艺术贵在创造,创作如此,欣赏也如此,不通过再创造的活动,是不能真正领会艺术作品的神理妙趣,不能品味艺术作品中的美的。”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就是要进行联想和想象,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去补充文学作品中所描摹的艺术形象。
  
  二、把握诗歌解读的可操作性
  
  “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去采,自然一无所得;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教育家叶圣陶如是说。诗歌鉴赏这个矿藏,开采起来则更艰难,但它却蕴藏着最美最晶莹的宝石,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
  首先,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诗歌解读的切入点。现代诗歌内涵深广,要能够准确、透彻地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不可少地要对作品背景进行了解,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
  藏克家的《有的人》是一首优秀的现代短诗,诗中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诗中相对的两种人也是浅显易懂的,但对诗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实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已知”来作为教学铺垫,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所以,课前就务必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情况,诸如其生平经历、作品解读、世人评价等等。尚未析此文,即可集中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激发起学生对鲁迅精神的敬仰。有了这个情感铺垫,教师辅之讲述作者创作此诗文的背景,教学这首诗歌就有了个良好的开端了,学生对了解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对人生的目标、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纪念鲁迅的意义就有了很好的依据。
  其次,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体会诗的意境。诗歌品赏过程是需要思维的,而思维是允许开放性、有个性的。但需注意,解诗中所说的“诗无达诂”,并不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对于一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作“可能的”多重解释,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地就诗论诗。笔者以为,这种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一种深度而准确的讲解,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更不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一种“细读”。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因素,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可以从旁充实。比如闻一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的诗句是“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解读与赏析时一定要避免肤浅与僵化。如提问各种色彩对应“红黄蓝黑”各代表什么意思,使学生还是片面地就颜色而论颜色,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其实,对这首诗在色彩上的隐喻运用,教师也可以结合闻一多绘画的功底讲讲他诗歌中的绘画美,也可以讲讲色彩的主观性。而现在有些教师往往把一些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作一个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忽略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一位,不是浅显的阐释,更不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是断章取义、只顾字面意思的解释。
  感悟诗的意境时,可以通过推敲语言,琢磨构思,研究修辞手法等,来认识诗中所创造的形象的意义及审美价值。推敲语言要善于抓住“诗眼”,了解其丰富的含义,不仅了解字面上意义,还要了解字里的内在含义,即所谓“言外之意”。在琢磨诗的构思上,要了解诗人凭借什么事物或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如《天上的街市》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传说中的是迥然不同的,而作者正是通过大胆的艺术想象,把牛郎织女这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进行了根本改造,使牛郎织女成为自由、幸福的化身,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天上乐园图,从而表达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诗中牛郎织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在教学当中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总结——再总结,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这个环节,要放开学生手脚,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教师稍作点拨即可,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再次,以诵读作为解读诗歌的辅佐。美文需要美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于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意,加强理解诗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诗的语言本身就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而且诗人的感情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在吟咏中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通过反复诵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感受诗歌中折射出的氛围光彩,品味其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澜,进而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诗人感情基调一致,产生共鸣。
  诵读诗歌最直观的感受是诗的音乐美。现代诗歌有它的特点,有的三个字一停顿,有的两个字一停顿不等,显得节奏感特别强。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就是错的,因为诗句的原意是指一件事物——街灯,而不是指街和灯两件事物,所以节奏停顿和重音应为: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时还要注意一般把停顿前的一个字的读音拉长一点。至于时间的长短,则根据整首诗的节奏和意思而定,做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犹如书法中的“笔断意连”。
  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针对诗歌诵读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歌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可见,诵读诗歌对诗歌鉴赏和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多么大!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品味和创造诗情画意
  
  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现代诗歌的欣赏也是同样的。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诗人之情,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关注生活和社会,他们往往将生活诗化,以他们的灵感和情感体会生活,并将这种感受幻化成一种独特的意境,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来,形成学生独有的内容和风格。
  学诗就要赏诗,就要用诗,从而写诗。著名女作家冰心在《冰心小说集<遗书>》中谈到自己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时说:“如有含蓄不尽的意思,声调要婉转些,再婉转些便可以叫诗了,长短是无关系的,但我个人的看法是短的比长的好,容易聚精凝神地说一两句话。”由此可见,激发学生诗歌创造的潜能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诗文中美的地方,对做诗有用的地方,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仿做诗歌。
  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以小河自比,小河流淌的过程就是“我”情感变化的过程。在学习这首诗后,可以以《我是一片云》、《我是一只小小的船》等为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写一首寄托自己感情的诗歌,并在诗中写出情感变化的过程。这样的仿作能有效地激发想象,培养学生诗歌创作的能力。青少年正处于敏感多思、爱诗的黄金时代和与诗歌天然亲近的诗性年华,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得以提高,而且通过诗歌的阅读与赏析,他们可以逐步地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
  现代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因此现代诗歌教学也就相应地成了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首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