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输入假说模式对听力教材编写的启示

作者:李丽娜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技能是语言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口头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现生活中普遍认为学生实际听力水平比较差,也有调查表明学生认为听力技能很重要,但结业时听力能达到满足需要程度的只有13.9%,听力差已成为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最大障碍。学生实际需要与现有水平的差异,说明我们的听力课现状不容乐观。
  听力课是对学生的听力技能进行专项训练的课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任一因素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上述状况,本文重点谈谈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与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当前对外汉语听力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对外汉语教学飞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总的看来,听力教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也有人认为教材缺乏高层次的编写理论指导,并认为教材内容没意思以及词汇太多是教材的两大致命伤。
  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今后教材的编写既要“从侧重如何教转向更多地考虑学习者如何学”,还应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输入假说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也是与“听”密切相关的一个理论,它强调“听”的作用,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笔者根据自己从事听力教学的一些实践,试从输入假说的角度来探讨听力教材的编写。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输入假说模式(The Input Hypothesis Model)是美国语言教育家Krashen于80年代初提出的,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五个部分。输入假说是Krashen模式的核心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可理解性。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当他们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让输入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
  第二,趣味性和关联性。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第三,足够的输入量。输入的语言信息难易适当,克拉申用“ⅰ+1”表示。ⅰ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ⅰ+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即稍稍高出他目前的语言水平,让他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借助于图片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ⅰ+1的信息,从而也就习得了该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输入的语言水平应控制在ⅰ+1程度上,因为ⅰ+2学习者难以理解,ⅰ+0则无法发展其语言能力。
  第四,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过早地说甚至是有害的。他认为不需要教学习者如何说话,教说话的最好办法是给他可理解的输入。
  从以上可看出,克拉申的输入理论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过于强调“听”,忽视“说”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很难为大家所接受,但他强调听力理解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可理解的输入在语言获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ⅰ+1公式,对听力教材编写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输入假说对听力教材编写的启示
  
  听力教材是培养学生听力技能的重要依据,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起着纽带的重要作用。教材的水平直接反应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研究的深度,可视为教学理论研究和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在众多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输入假说对听力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具体表现为:
  
  1.可懂输入原则
  克拉申强调人类通过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听力教材为学生提供的语言材料一定要让他们能够听懂。学生听懂了,理解了,才会有收获,输入的语言信息才能作为经验成分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因此教材在贯彻可懂输入原则的条件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材分级。考虑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阶段,应编写不同的教材,如初级听力教材、中级听力教材、高级听力教材等。
  (2)内容有趣、实用。编写课文内容时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增强文章的可懂性。听是一种受心理支配的主观行为,分注意、接受和理解三个步骤。在每一步骤中均会由于情境的变化和听话人心理的变化而影响听的效果。当你对材料感兴趣时,就会专心去听,心理也就由注意发展到接受和理解;反之,则会感到乏味,注意力分散,心理不自觉地就筑起了一道屏障。因此编写教材尽量从学生的角度选择主干教材中最实用的话题和内容,如日常生活习惯、传统文化、风土人情、休闲娱乐、贸易会谈、旅游地理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听的。
  (3)话语的模糊度。听的目的在于理解信息,但在一定的语境下听到的东西并不都是清晰明了的。例如:
  A:车上太挤了,咱们下不了车了。
  B:只好下站再下了。
  问:他们应该在哪站下车?
  a.这站下 b.下站下 c.这站下,下站下都可以
  这个例子的内容并不难,但部分学生在弄懂了“这站”、“下站”的意思之后,仍然不能做出正确选择。究其原因,这里“应该”一词产生了歧义,问题问的是“应该在哪儿下车”,既然这站下不去,当然应该在下站下,从而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教师除了讲解词的语用功能外,如果在“应该”一词的朗读上突出逻辑重音,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编写听力语料时应尽量避免语义不详、模糊不清,避免给听者错误的暗示,造成听者错误的判断。话又说回来,有些语料又过于精确。这就要求编写听力语料时把握适当的模糊度。
  
  2.语料难易程度的控制
  语料难易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力效果,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因此在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时,我们希望给学生提供篇幅和生词最适中的听力语料。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尺度。克拉申的ⅰ+1模式给了我们重要启发,输入的语言水平可控制在ⅰ+1程度上,也就是语料选择要稍稍高出学生的目前水平,让他利用图式(即人们对已经熟悉的人物、事物、事件、行为、心理、语言等的认识和经验,是长存于人的记忆中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ⅰ+1的信息,从而也就习得了该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教师无需先教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后再让学习者去理解。适度的难度,有助于创造最佳的听力效果。
  
  3.信息输入量
  克拉申认为“听”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占重要地位。杨惠元也曾指出:“输入不但先于输出,而且应该大于输出。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从总体上讲,听的活动应该大大地多于说的活动。”
  留学生学汉语具有短期的特点,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就得进行听力的强化训练,学生才能把获得的语言知识作为经验成分储存在大脑中,进而完成从语言知识到语言技能和从语言技能到语言交际能力的两次转化。教材也应相应地提供充足的语料输入量和练习项目。至于安排多少语料、设计多少练习尚缺乏科学数据,还需通过试验进行定性描写和定量分析。
  
  四、对外汉语听力教材编写的构想
  
  教材不仅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教材需理论指导,同时通过教材的使用,还能反馈教学效果,引起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理论的进一步思考。一种新教学法或教学理论的提出,往往也需通过代表性教材来加以体现和传播。教材创新不仅要考虑内容,还要善于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法和习得理论,为教材编写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理论为我们编写听力教材提供了一些重要指导思想,但其具体操作还需编者们的进一步努力探索。下面几点是笔者对听力教材编写的一点建议:
  1.坚持可懂输入原则,尽量降低内容的难度,增加内容的容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并且适当考虑为课堂教学提供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服务和服从于提高学生聆听理解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2.语料选取广泛,内容真实而生活化,新颖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精心设计练习和问题。
  4.有足够的输入量。
  5.善于吸收一些新的教学和学习理论,为教材的创新打开新思路。
  另外,教材编写既要坚持创新,还要遵循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实用性、交际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针对性。此外,教材编写还要有宏观结构的设计如教学大纲,以及微观结构的思考如课文内容的选择等。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