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探究

作者:刘莉萍 廖夏林




  一、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音乐教学违背教育规律
  目前,有许多学校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如现行的学校音乐教学大纲及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上,还是在要求上,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比较深。内容与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既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各类音乐知识在体例安排上往往成条块分割状态,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同时,封闭、单一、死板,与音乐学科本身的创造性严重相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轻学生参与重教师讲授;轻表现与鉴赏重知识技能;轻愉悦过程重教学的结果。这种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2.片面理解音乐教学的价值目标
  以音乐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过分注重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追求音乐学科的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内容偏多、偏难,使学生在应感到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感,产生难学、厌学和不良的音乐学习效果。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由于音乐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以及音乐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具体表现为: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即审美价值,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价值;只注重非审美历史、知识、技术和思辨的体验,而忽视审美想象、联想、创造和情感体验,漠视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开发潜能、美化人生、完善人格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即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上述种种认识误区导致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丧失。
  
  3.学校音乐教学内容落后陈旧
  在学校里,教师不关心学生课外的音乐需求,不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音乐生活,隔绝了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堵塞了学校音乐教育向社会生活吸取营养的渠道,剥夺了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的权利,而只是满足于在音乐教室进行音乐教育;他们局限于学生唱50年代的歌曲,听100年前的音乐,而不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现代音乐教材中,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太少,而经典音乐作品选用的较为充分,使得本来朝气蓬勃、追求新奇、幻想未来的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意,进而影响了学生对音乐世界的积极探索。
  
  二、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创新点是融于生活
  
  1.学校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读谱、技能训练和音乐技术理论是传统的音乐教学的三个途径,这样的音乐教育主题主要是由学校音乐教学完成的。但在飞速发展的音乐社会,学生接受音乐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了。因此,要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把封闭的课堂式教学改变为广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引向自然,引向生活。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形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重点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应教导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使学生从音乐创作、历史、美学、评论等方面分辨音乐的美丑;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音乐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指导课外音乐欣赏活动。同时,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学校音乐教育应将学生带进广阔的时空,不是课堂;探索音乐世界,不只是课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只是成绩。音乐教育的根本是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只有树立正确艺术审美观念,才能主动、自觉地接受艺术审美教育,顺利地捕捉、判断、接受、处理音乐美的信息;只有树立正确艺术审美观,才能发现、认识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美,才能掌握艺术审美标准,按照音乐美的规律去创造美。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美感体验。
  
  2.学校音乐教学要引进大众文化
  目前,大众传媒所传递的音乐主导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这种音乐,以及非教育机构的传递形式,应被视为音乐教育的一种潜在资源。在我国,大众音乐文化已经凭借各种媒体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震荡,如现在出现的网络歌曲和网络音乐等。大众音乐文化以它全面、形象化和娱乐性质穿透一切严肃的教育壁垒,以它的表面化、刺激性和经济追求,软化一切严肃的文化伦理说教。作为教育部门就应该走向社会,将音乐学习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意识到,大众音乐文化既不是教育单位,也不关心学生的教育需要,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音乐教育。因此,学校的音乐教学内容应引导学生走入健康的音乐生活,要把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网络音乐等内容,把音乐教学与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的诸多实际问题。
  
  3.学校音乐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提高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就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要让学生自觉地把音乐作为个人终身的生活需要,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音乐爱好者,而不是必须成为音乐家。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就应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创造,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成为音乐的真正主人,使音乐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三、能力培养是学校音乐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思维、感知、欣赏和表现这几种能力是检验音乐教学水平的基本标准,它们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几种能力的提高一定会促进智力的提高,对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提高艺术修养大有益处。
  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1.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音乐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要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在发声练习、视唱中要求学生视谱歌唱、视奏,做到“一目数行”。要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
  
  3.积极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4.积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现代音乐教育的运转机制中,必须处理好音乐艺术实践和科研工作的关系问题。应提倡音乐教师结合自己的音乐艺术实践进行科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要博览音乐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厚的知识积淀去审视和思考音乐教育中的问题。21世纪,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探讨音乐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