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作者:郑庆文
一、“产婆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1.“产婆术”教学方法的实质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品质的人。他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他并不指出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而通过暗示的语言引导学生,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得到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概括地讲,“产婆术”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遵循了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其一是提出问题适时。当对话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欲知而未知时,思维处于困惑时,苏格拉底往往能在适当时候提出话题,使对话者不感到唐突,非常自然。或者在对话过程,苏格拉底根据对话者产生困惑的原因,在恰当的时候提出一定针对性的问题,及时解惑,使对话者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下去,不偏离谈话的主题。其二是设问准确。苏格拉底在与谁进行谈话,谈论什么话题,都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有自己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他谈论的很多是当时年轻人所关心或困惑的话题。其三是教育内容层次性。苏格拉底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使学生接受它时,非常注重教育内容的“层递性”,往往是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推进,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逐步接触到问题核心和达到最后的答案。
2.“产婆术”有利于建立师生平等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面。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这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地位。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他生活中的基本内容,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他经常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讨论,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在街头、集市、餐桌旁或运动场边和每一个人交谈,特别是青少年。苏格拉底传中写道:“在市场上、钱币兑换商的桌旁或在连接运动场的大道上,他都是一个人们熟悉的人。”由此可看出,在苏格拉底看来,无论什么人,不管你出身地位如何,只要你愿意,他都可以和你交谈,都可以做他的学生。其二是对话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苏格拉底总是将别人和自己置于人格平等的地位。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以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只是通过无止境的追问使自己感到对真理的一无所知,这样促使学生认识真理、掌握真理。苏格拉底不喜欢实质上不平等的门徒制度,因此他常借自我嘲讽来掩饰他自身的优点。
因此,在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每一位教师都应好好学习“产婆术”,不能把学生看作被管教的对象,不能认为听话、守纪律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朋友看待。这样,学生不会对老师又敬又怕以致于永远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更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对优等生和所谓的差生完全采取一种不平等的态度。在课堂提问、班干部的选拔、座位的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十分明显。这不仅容易使优生养成自负、虚荣的心理,而且容易使所谓的差生更加自卑,向不良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产婆术”中的这种师生平等关系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
3.“产婆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去发现存在于自己内心的真理,帮助人们发挥自身的潜能。他的“产婆术”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注重培养从书本、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特殊才能,而应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教师不是学生的最大供求者,应让学生把注意力从老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自己身上来。师生之间只存在友好、平等的辩论和相互学习的关系,而没有任何屈从和依赖。任何成功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场遵守规则的游戏,而是学生参于其中的戏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潜能,演好这部戏剧。
二、“产婆术”的不足与对策
由于苏格拉底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古希腊社会特性和思想背景、教育目的的原因,他所提出的“产婆术”教学方法存在一定不足,在实践应用时值得我们注意。
1.“产婆术”的诡辩与学生的实际
在提问、回答、暗示、再回答这一过程中,苏格拉底反复使用“反讽”和“诡辩”的技巧,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地步。当遇到难题或疑惑,不是用使人信服的理性推论,而是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推导出来的答案时,我们往往会被引入歧途。在反讽的多样性中,迷惑和真理相互交错,具有多种意义,容易使人陷入误解之中。同时,苏格拉底的方法,不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新事物、新的真理,而是去激发学生内心已存在的知识,这种不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实际或阅读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话,是很难深化问题的讨论,不易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式的方法进行辩论,学生的思想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混乱。在实际的提问、讨论或辩论中,教师一定要思路清晰、有条理,提问的步骤逻辑性要强。要求学生事前阅读有关资料,掌握大量相关信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兼顾到学生现有水平,又高于现有水平,问题解决了,原有水平能力也提高了。
2.“产婆术”的机械呆板与因材施教
在实际教学的运用过程中,“产婆术”教学方法逐渐显示出了它的机械呆板性。苏格拉底不分对象、时间、地点,总是运用那一套问答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管这种方法对某人某时某地是否合适,只强调讨论的过程,不管其效果如何。
不同的人在年龄、水平、个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教学过程中既有共同的问题也有个人的疑惑,认识到个别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境,这就决定了一个老师想说什么和能说什么。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才能、个性和领悟能力的不同,采取相异的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而这一切苏格拉底在当时是无法做到的。
3.被动回答与主动发问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是苏格拉底提问、暗示,学生被动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很少有学生主动向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由他来回答,苏格拉底的这种“满堂问”,实际上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苏格拉底事先设计好的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最后难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提问是苏格拉底“产婆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样,课堂提问也是实际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师生课堂交往思想的重要形式。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提倡老师在课堂上多向学生提问,反对“满堂灌”,同时积极培养学生向老师提问的能力,为学生主动提问创设情境和条件,对主动提问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思维不完全受老师思维模式的制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学生主动提问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和挑战,它对老师的知识、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300多年前,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教学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有很多的启示。因此,每位教师应充分把握“产婆术”的实质,把它适当、正确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以培养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李定开主编.中国教育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3〕 五天一等编.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 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1.
〔5〕 A•E•泰勒Th.龚珀茨著.苏格拉底传.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
〔6〕 王岚.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鄂州大学学报,2001(1).
〔7〕 牛继华.“主问”探幽,微发深处.中小学管理,2000(11).(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