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语文对话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作者:王随仁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
“语文对话教学”又称“对话型语文教学”或“语文对话式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后人们针对传统语文教学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什么是语文对话教学?简言之,它是指以语文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念为指导思想而展开的语文教学活动。什么是“对话”?当然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师生间的问答和谈话。本次语文新课程改革引进的“对话”理论主要有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前一个命题与源于西方的解释学、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后一个命题则根植于课程与教学研究,是解释学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沿用。“阅读对话理论”强调的是阅读行为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作品的意义在读者与文本两个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即碰撞、交流和对话中才能够生成。“教学对话理论”则强调,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沟通的“对话”过程,能够真正体现以上的“对话”精神的语文教学,才是语文对话教学。
二、语文对话教学的对话类型
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等多重对话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对话主体有三个:学生、教师和文本。语文对话教学首先是学生、教师与作品之间展开的人本对话,然后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围绕作品所进行的师生对话。
1.人本对话
人本对话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作为读者,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阅读中独立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它是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前提。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认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本文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他还提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此,读者对文本的意义阐释过程就是一种对话过程。文本向读者表达自己,读者解读意义,反思自身,在不断的阐释与被阐释中,文本以其自身独特的内涵不断地验证,丰富读者的认识。作品可以常读常新,正是由于读者与文本之间无尽的对话产生的。在语文教学的人本对话中,教师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形成自己的意义阐释乃是形成教学活动的前提之一,自然很重要。而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对话,更应得到重视,它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精神。
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平等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并非形式上的师生问答,而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它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人与文本的对话和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建设性的意义生成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提问与回答、交流与探讨。由于自身的经验、学识和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不免会遇到障碍,无法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意义阐释,或者是对话出现偏差,或者是对话过于肤浅。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使之顺利地“对话”文本。同时,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会有许多独特的感受、创造性的理解,通过师生对话,也能够给教师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开展的对话也十分重要。通过对话,他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促进;可以增强动机,吸取力量,相互分享,学会合作。
三、语文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语文对话教学有三个相互平等的对话主体:学生、教师、文本。因此,成功地实施语文对话教学,关键在于采取以下三大策略。
1.在“激活”学生中实施语文对话教学
首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面对文本,学生和教师一样,是可以与文本平等“对话”的主体。只有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充分对话,他们才能够建立起自己对文本的意义阐释,产生自己特有的感受、理解,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之后的学生间对话和师生间对话才会是高效的、有意义的。这是整个语文对话教学的基石所在,绝对不能忽视。
其次,创设开放、广阔的课堂空间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对话,平等地与他人对话。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要尊重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包括教参)的分析、结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富于个性的理解讲出来,并尊重其合理的理解。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真正民主、平等的“对话”才能够产生并不断展开,师生之间才能够实现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
再次,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师生问答、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等方法的运用。在师生问答、小组合作探究和自由讨论中,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对话”氛围,也会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对话”机会。另外,教师也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恰当地评价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对话”表现,以激发、保护所有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和积极性。
2.在“激活”教师中实施语文对话教学
首先,教师在上课前要反复阅读课文,细心揣摩课文,调动自己的经验、学识和才情,与课文展开充分的对话,形成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和意义阐释,这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重要前提。
其次,教师在课前还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进行必要的预设。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性质的不同对对话进行不同的预设。课文有两大类:一类是文学文本,即用文学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科学文本,即用科学语言写成的说明文、议论文、新闻类、实用类文章。阅读这两类课文,都需要与文本对话,但这两种对话的目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截然不同。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区别地预设这两大类课文教学的对话目标、对话过程、对话方法和对话结果。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对各种对话资源的开发、筛选和整合来预设大体的对话教学路线。对话资源有外部资源,比如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人生处境、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也有内部资源,比如文本阐发的思想、文本的抒情基调、文本的重点难点、主人公的最终命运、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等。教师要全面开发对话资源,合理整合、利用对话资源,设计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对话路线,以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
再次,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要对对话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一方面,教师可以按照预设来组织、引导课堂对话,另一方面,课前的预设只是一个大体的设想。在对话过程中,预设的对话路线会遇到障碍,或者会因为在对话中随机生成的问题而出现变化,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对话进行调节和控制。对话的调控是动态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对话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对文本话题和学生话语的阐发、补充、转换、深究、评价来完成调控任务。
3.在“激活”文本中实施语文对话教学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所有的“对话”都是围绕文本展开的,文本是“对话”的中心。实施语文对话教学,还要注意“激活”文本。激活文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方面,要科学、充分地挖掘文本自身资源,进行各种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引导、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讨论文本的关键问题,交流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个性化的领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改写、补写、续写,对文本进行复述、朗读、表演,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等等。另一方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在对话教学中,要“打开”文本,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文本所关联着的广阔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与无比丰富生动的社会、人生、生活对话。只有激活文本,将课文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才能拓展、深化学生的对话内容,使学生更加热情、积极地投入对话,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当然,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文本、学生、教师是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激活文本、激活教师、激活学生三个方面同样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实施语文对话教学,要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不可割裂开来。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