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小学生学业不良的“家庭成因”及对策探析

作者:侯耀先




  学生学业不良始终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事实。这一事实的存在,将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和人才质量的不高,最终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该问题一直处于社会的强烈关注之下。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还有家庭原因,其中家庭原因人们关注得较少。因此,本文着重从家庭的角度对造成中小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小学生学业不良的家庭原因分析
  
  造成由小学生学业不良的家庭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分析。
  1.家庭结构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中小学生的学业影响很大,完整健全的家庭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促进作用。夫妻双方会对孩子的学习共同负起责任,互相配合,督促孩子完成学业,同时也会对孩子的生活起保障作用,照顾好孩子的起居饮食,解除其后顾之忧使之安心学习。不完整的家庭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谓不完整家庭,指的是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这类家庭对孩子的学习影响也是很大的。心理卫生学家克雷洛夫指出:“在不完整家庭中,由于双亲中的一个人要同时担当起两个角色,这就难免使孩子的心理(情绪,意志,智力等)发展出现种种障碍。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成熟和情绪的不稳定性。”[1]这种个性的不成熟和情绪的不稳定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表现出不稳定。另外,不完整家庭中,由于双亲中的一个人要承担两个人的义务,难免因为工作事务的繁忙会对孩子的督促不到位或生活照顾不周到,而耽误或影响孩子的学业,造成孩子学业的不良。
  2.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家庭背景,主要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氛围、家庭住宅环境等方面。就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而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好的孩子,其需求容易得到满足,生活有安全感、后盾感,在同伴中有相当地位,当然容易产生自豪感和依赖、懒惰思想,有可能养成娇奢、轻敷、敷衍做事的习惯,缺乏进取的动力和坚强的意志,学习不刻苦,遇到难题就躲避,不下工夫求知等。相反,出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的孩子,因其需求不容易得到满足,生活无后盾感,在同伴中的地位也较低,当然容易产生自卑、胆怯、穷则思变的心理,进而有助于培养刻苦耐劳的精神,勤奋扎实地学习,以求通过学业成就来改变自己的地位。就家庭氛围而言,家庭气氛好,谈论知识话题多,父母喜爱读书,备有大量书籍的家庭的孩子容易受到熏陶、感染,喜欢学习。相反,家庭氛围不好,父母姐妹不爱读书,也不愿谈论知识,且无书籍储备的家庭容易给孩子造成知识无用的错觉,使孩子放弃学习。就家庭住宅而言,家庭住宅清静、宽敞的孩子,容易安下心来,静心的学习,也便于与伙伴交往、谈习。相反,家庭住宅拥挤、嘈杂,既无活动空间,亦无读书场所,缺乏同龄儿童,这对孩子的学习、活动及人际交往较为不利,容易导致苦闷、烦躁、焦虑等情绪问题,影响孩子的学习。对此,段淑贞研究员指出:“城市住房拥挤给每个家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在与邻居共用住房的情况下,矛盾更多,容易争吵,这些也是影响儿童学习和心理的因素。”
  3.家长素质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家长素质主要包括身体、心理和科学文化知识素质三个方面。家长的身体素质主要通过遗传因素对孩子学习所造成的影响,这已为一般人所了解,故不赘述。家长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积极或负面的影响。如家长的自信心,坚韧的品格,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不畏艰巨、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精神,都会鼓舞孩子努力学习,战胜困难,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相反,家长情绪消沉,态度悲观,意志力脆弱等都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使孩子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退缩,哭鼻子,不求进取,只求安乐等。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孩子的学习更有影响。有调查结果表明,有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小市民意识浓厚,庸俗气息较重,闲暇时间沉溺于聊天、打牌、打麻将等无助于子女教育的活动中,或由于家务繁忙,疲于奔命挣钱而无暇管理教育孩子等原因,给子女教育投资的时间少,不仅无法帮助、督促子女学习、上进,而且也缺乏对于女学习的较高要求。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由于知识贫乏,教育水平较低,不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而看到孩子的学习困难只能白着急,干瞪眼而无力帮助其解决,结果就使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学业的不良。
  4.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1)不合理的期望。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望值过高。小学要“双百”,初中要升入“重点高中”,高中要求考上大学等居高不下的期望使学生在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下学习,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考出“好”成绩,制定出一些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业目标,反而使孩子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和不良的行为,如外逃、不完成作业甚至抄袭作业等。二是期望值过低。有些学生家长说,孩子读得了书,我们大力支持,但读不了就由他(她)自己了,只要眼睛亮了就可以,上不了高中、大学也无所谓。家长过低的期望值造成学业不良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尊心低下,由此在学习上不下功夫、应付了事。
  (2)不良的教育方式。据笔者了解,学业不良的学生家长对于女的教育方式大多都存在问题。一方面严管。他们把孩子牢牢地控制住,不给其自由和自主,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长做对,不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失管。他们对孩子平时的作为放任自由,不予以要求和指导,孩子想学就学,不想学他(她)们也不管;孩子想上学就去,不想上学也不督促;孩子上学回来迟早也不过问,孩子在家里长时间地看电视、上网打游戏也不予以制止,孩子的作业从来不过问一下,完全失去了家长的教育责任,这就导致一些孩子把学习当“儿戏”,把学校当“自由市场”;第三个方面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好坏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好就欢天喜地,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就吹鼻子瞪眼,有时打、有时骂,不予以引导和帮助,这样往往会伤害孩子的心,造成孩子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消极学习。
  (3)不当的评价方式。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总是热衷于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他们往往把一次考试成绩做为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考了高分就是好孩子,并获得奖励;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不是好孩子,会受到责难、谩骂。评价方式和标准的单一化忽视了孩子发展的个性差异性、主体性和主动性。评价方式的不恰当还给基础较差的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挫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考试焦虑等症状的出现。有些孩子家长喜欢采用横向句评价的方式,用周围孩子作为参考系来评价自己的孩子,而这种评价通常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好便是好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便什么都不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造成学业不良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我不行,我比别人差,从而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信心。
  5.家长的教育认知态度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认知态度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认知上、对家庭教育内容的认知上、对教育态度的认知上等方面,从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认知方面来讲,学业不良孩子的家长普遍认为,“我们没有文化教不了孩子,孩子的学习只能靠他(她)自己的努力和学校老师教育。”[2]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事情,应该由学校负责。”[2]也有些家长认为,“随孩子意愿,我们管不了。”从对家庭教育内容的认知方面讲,学习不良学生的家长普遍不够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内容,他们不同程度地把家庭教育内容简单地理解为孩子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对孩子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少量的家长比较注重对孩子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从对家庭教育态度认知的角度讲,大部分学业不良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采取放任态度,只要孩子能按时从学校回家和在家里不发生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家长基本不管。在平时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学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平时只是关心孩子是否上学、是否身体健康等表象的问题,至于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除了期末看学习成绩单或询问孩子期末考试成绩外,基本上不关心孩子在学校平时的具体学习情况,也不到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正因为学业不良学生的家长存在以上不正确的教育认知态度,所以导致对孩子教育的放松,造成学生的失控和失导,最终使孩子的学业出现不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