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从张謇到陶行知

作者:方健华




  为了追求良好的办学效益,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积极试验其新式师范管理思想,建立起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实施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27年,他亲自拟定了晓庄师范《组织大纲》,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管理行为,以提高管理效能。同时,陶行知更注重了全员参与、民主管理思想机制的运用。他这种民主管理思想特别集中地表现在对师范生的管理上。他明确提出了学生管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着力于培养晓庄学生具有“将整个的心,献给乡村儿童和人民”的专业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坚决反对体罚,努力创造民主管理的环境。在招生制度上,对考生没有严格的学历和年龄限制,但必须有一定的工农业生产技术或教学实践经验,入学程序及考试与旧师范也不相同。陶先生致力于培养学生过民主生活的自觉精神,强调“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提倡“以人为本、学生自治”的管理理念,开展极具中国乡村师范特色的“艺友制师范教育”。这一点,显然是早期的张謇先生的思想无法企及的,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陶行知是留洋归国的学者,受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较深,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发展之必然。
  
  二
  
  时至今日,当我们抚今追昔,缅怀张謇和陶行知先生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丰功伟绩,整理他们宝贵的教育思想遗产时,我们觉得深受启发,张謇和陶行知先生的师范教育管理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首先,张謇和陶行知作为办学者,在其个性人格特质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一,办学者要有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志向。张謇办实业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新式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他认为只有把国民教育当作近代立国的根本大计,方能挽救国家之危势。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远大理想支配,他有着执着的教育追求,他面对办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矛盾,从不退缩。他曾说:“家可破,不可败师”,并以武训为立志兴学的榜样,呕心沥血,直到生命最后一息。陶行知先生则更是以“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革命教育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一生。第二,办学者要有踏实细致的作风和强烈的敬业精神。一个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思想、有理念,更要有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才能实现自己的办学理想。张謇和陶行知都是这方面的楷范。张謇的踏实细致不仅表现在办学过程中从总体规划设计到具体数据的测算,而且表现在对待办学过程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要认真检查,事必躬亲。第三,办学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式办学是绝无生路的。张謇和陶行知早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清末状元出身的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旧式文人,主动跨出国门,能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吸取国外(特别是日本)“兴办新学”的办学经验,借助于日本的技术、师资兴办实业和师范教育,甚至专门聘请外籍教师,这充分表明了张謇先生的宽广胸怀和开明的思想境界。
  其次,在学校人事管理方面,张謇先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陶行知先生的民主管理作风都值得我们发扬。陶行知认为,学校校长应该“具有民主的精神,发挥民主的作风”,去掉“独断专行”的旧习惯,不要对学生和教师耍威风。他指出:“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大家合作。”“校长的能耐不在于把师生员工管死而在于管活”。也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人文主义管理情怀,在当时的通州师范和晓庄师范都形成了“和而不同,包容个性”的学术氛围,建成了竞争与和谐并存的群体,学校具有较强的内聚力。从校长、教师到员工、学生,结成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提高。这正是我们今天在学校管理中应该积极营造和培植的以学校为单位的、面向社会的、群体的竞争机制,是真正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的教育管理机制。
  第三,张謇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并实践的“面向小学,面向市场,以竞争求发展,追求精品质量,走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师范之路”的办学理念需要进一步弘扬。当时通州师范学堂和后来的晓庄师范学校也跟今天的师范学校一样,没有毕业生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政策优惠,从办学之日起就要面向市场,以教育市场为依托。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于工商业资本或私人家产、募捐集资,更重要的是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接受当时社会大市场的检验,这些都是这两所学校的发展所面临的背景。
  联系当前实际,随着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师范教育由传统的三级体系正向二级、一级师范体系过渡,部分师范学校热衷于形式上挂靠高校或升格、转型,更多的学校面对迅猛而来的教育市场化浪潮和即将被彻底打破的“师范教育计划经济模式”而束手无策,因循守旧而坐以待“闭”,慨叹“师范的风光不再”。其实我们认为,这样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教育市场化是不可回避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应对。积极而可行的态度是从张謇和陶行知先生创办师范的教育实践经验中吸取营养,借鉴他们丰富的师范教育管理思想,坚持走以师为本、多元化办学之路,面向小学教育,面向农村教育,面向教育市场,强化办学的质量意识,以“内涵发展”的策略来积极参与教育市场的竞争,提升办学层次和品位,形成学校特色。特别是我们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现实,积极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调整师范课程结构,增强课程弹性,整合课程内容,充分体现现代课程生活化、综合化、人文化的趋势,着眼于未来高层次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关注小学新课程改革,走有生活教育特色的开门办学之路,让师范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走进新课改,“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使师范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教育、学会研究。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