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山西省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膳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杨志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体格发育水平不断增长,学生的膳食营养摄入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城乡居民的食物质量与营养水平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营养和发育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我国儿童身高不达标准的占到32.8%,其中城市儿童为20.3%,农村儿童为35.8%,在有些贫困地区甚至高达50%以上。体重不达标准的,城市儿童占到5%~8%,农村儿童约为30%。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总体上都低于同龄的日本人,11~14岁的学生平均身高比同龄的日本学生矮2~3cm,有些贫困农村的男生较同龄的日本男生矮3.3~3.9cm。经研究证明,儿童时期营养不足可使智商降低15分,导致成年就业后劳动生产率下降10%。同时,营养不良还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力,造成易感传染病和易患多发病,还会增加成年后一些慢性病的发生,特别是贫困人群中慢性肝炎、脑卒中风、心血管病等发生的危险。本文以此着手,对山西省吕梁地区中阳县4所学校的在校中小学生进行了膳食营养状况的抽样调查,了解山西省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及膳食供给情况,为科学指导学生的膳食摄入、预防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发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24小时回顾法,随机选取山西省中阳县的2所中学:中阳一中、中阳二中;2所小学:宁兴小学、金罗小学,共700人进行每日膳食摄入量调查。其中男生370名,女生330名。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累计发放膳食调查问卷700份,回收700份,有效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85.7%。
  (2)访谈法
  访谈部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及有关专业人士,听取各方对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营养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3)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青少年膳食营养状况、食物消费量、青少年健康及科教卫相关的书籍和文件。
  
  二、结果与分析
  
  1.食物消费情况
  通过对学生填写的膳食摄入登记表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被调查地区中小学生平均每人每日谷类食物的摄入量为496g(男性为510g,女性为479g),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平均每人每日为38g,豆类食物平均每日摄入量为8.3g,蔬菜类食物平均每日摄入量为242g,水果类食物平均为39g,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较低,平均为每日4.3g。摄入量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很大。(见表1)
  
  2.各种营养素摄入情况
  目标人群平均每日能量摄入为7631.6Kj,占RDA(每日膳食中营养素的供给量)的95.8%。男性青少年在13岁以后达到RDA水平,女性各年龄组均低于RDA,达到RDA的91%。收入的增加对能量的摄入的影响不大,均在96%左右。
  蛋白质摄入量为54g,占RDA的84.5%。随着年龄段的增加,摄入水平有所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脂肪的摄入量平均为37g。收入的增加对儿童青少年每日脂肪的摄入量影响很大。
  矿物质中以钙和锌的缺乏较为严重。钙的摄入量普遍较低,322mg,占RDA36.6%。锌的摄入量为9.5mg,占RDA77.6%。随着年龄的增加,摄入量逐渐增加。铁的摄入量均已超过RDA,为18.6mg,达到RDA的154.3%。
  核黄素的摄入量平均为0.60mg,占RDA的53.2%。从年龄组看,摄入量占RDA的百分比随着年龄段的增加有所下降。(表2)
  
  3.膳食构成
  目标群体膳食谷类提供的能量平均为总量的69.6%,随着年龄的增加,谷类能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动物性食物能量平均为总量的7.4%,随着年龄的增加,动物性食物能量比有所下降;来自谷类食物的蛋白质占膳食蛋白质总量为64.8%,膳食中脂肪提供能量占18.8%,动物性脂肪平均占膳食脂肪总量的38.6%。
  总之,被调查地区中小学生膳食能量的摄入已经达到或接近他们的RDA水平,已经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但是,中小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钙、锌、视黄醇等营养素的摄入不足的问题。因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已经达到27%,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应适当注意控制脂肪摄入的增长。大力提倡奶类、奶制品、水产及低脂的动物性食物,控制肥猪肉的摄入量。其次,由于家庭收入水平较低,使得膳食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虽然能量已接近RDA水平,但膳食的能量密度较低。因此,应适当增加豆类及动物性食物,提高优质蛋白和脂肪的摄入以保证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的需要,有条件的地区也应大力发展奶类和水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也应强调深色蔬菜的摄入,以增加视黄醇的摄入量。
  4.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膳食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营养膳食状况仍旧堪忧。营养失调(既包括营养不足,营养缺乏,也包括营养过剩)现象亟待改善。不合理的饮食行为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学生中经常不吃早餐的大有人在,即使吃早餐,早餐的营养质量也欠佳;经常不喝牛奶的学生,农村90%以上;不好好吃正餐,用零食替代正餐的学生为数也不少;城市学生中光顾快餐店的比例很高。
  就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碳水化合物等人体必须摄入的基本营养素而言,部分农村学生膳食中摄取的基本营养物质不足,这可能会导致农村青少年营养不良率和贫血患病率高,出现不同程度低体重、低身高现象。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调查,部分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生平均身高较正常标准低3.3~6cm,体重低1.8~2.5Kg,贫血率为6%~29%。这可能与营养素摄入不足有关。
  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摄取不足更是广大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他们体力、脑力下降以及低身高和贫血问题发生的原因之一。另外,现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提出了“脑营养”的概念,因为大脑虽只占体重的2%~3%,但血流量却占心脏输出血量的20%,学习时大脑处于高度紧张兴奋状态,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需要大量新鲜血液提供足够营养,而我国青少年对“脑营养”方面的重视就更少了。过去我国对“脑营养”的宣传很少,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必要推广这方面知识的。
  受生活条件所限是造成农村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客观原因。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孩子们的口粮都是自己从家里背来的馒头、煎饼、咸菜,常是冬天两个馒头一碗大白菜,夏季两个馒头一棵葱,孩子的基本营养自然难以得到保证,“特别营养”更是无从谈起。而缺乏营养知识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拿鸡蛋换可乐喝”,即用高蛋白、高营养的廉价营养品换高价格、无甚营养的消费品的现象仍在农村普遍发生。
  膳食结构不合理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同样也是导致青少年营养问题的重要原因。营养失调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居民以粮食为主,副食品很少,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无机盐摄入不足;其次是居民缺乏营养学知识,不知道如何做到平衡膳食,如何加工烹调才能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再者是生活水平高的家庭,不知道正确对待独生子女的膳食,错误地认为好东西吃得越多越好,超量供应,导致营养失衡。青少年的体质和营养问题不可忽视,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青少年如何合理营养、如何改善体质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