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全纳教育的新理念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启示

作者:边仕英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上逐渐兴起的一种国际化教育思潮。在教育实践领域,它首先缘起于世界特殊教育改革,后扩展至普通教育领域。随着其理念为世界各国所广泛理解和接受,全纳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新的研究领域[1]。目前对于全纳教育,人们的理解和论述并不完全一致。黄志成等学者综合国内外的主要观点,提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的学生,反对歧视与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2]。全纳教育观念的提出,对于实现教育平等,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学校、和谐的教育文化,进而建设和谐的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全纳教育所提倡的新理念
  
  1.全纳教育的平等观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还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因此,全纳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涉及我们对学生的看法和评价。《萨拉曼卡宣言》声明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并非是要追求一种绝对平等,而是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关注一部分学生,却歧视或排斥另一部分学生。
  2.全纳教育的“积极参与”民主观
  国际社会曾提出过“学会生存”的思想,我们的一些学校也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口号或指导思想,来培养学生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但是“学会生存”的基点是个体怎样适应主流社会,立足点在适应,是个体被动地去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而全纳教育提倡的是个体的“积极参与”。“学会生存”与“积极参与”这两种不同的提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全纳教育提出的“积极参与”,是个体作为社会一分子,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参与自己的事情,目的是要改造这个社会。按照全纳教育的观点,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参与”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学生不再会为了生存刻意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而是以社会中的一分子、人民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社会的重建过程中去,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和实践。未来的社会就是人人参与的民主社会。
  3.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
  全纳教育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学校要接纳所有的学生,反对排斥任何人。这种观点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对教育观念的挑战,有对教育制度的挑战,还有对教育实践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我们的教育原则应该是向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接受普通课程,而不是不同的课程;如果学生有特殊的需求,就应该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全纳教育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有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要在学生取得成绩和进步时给予赞赏和鼓励。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上述理念概括起来,表明全纳教育强调了五大原则:①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③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④普通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⑤普通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态度。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比较突出
  当前,学校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各种不平等现象表现突出。具体有三种表现:(1)排斥现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对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加倍关怀,而是直接将其排斥在团体之外,有面壁思过的;有站办公室的;有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的,更有甚者还有实施体罚的。如某小学一个三年级男生因被其他同学指责偷别人东西,该生竟然被老师用绳子捆住双手,关在办公室,老师却一走了之,直到晚上10点才被其家长发现。(2)歧视现象。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如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成绩,用歧视的语言和动作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优先选择座位,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只能坐在角落里或者最后一排。(3)分类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搞所谓的重点学校、实验班,以此对学生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学生将受到不同的对待或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其实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而这些不同不应该成为歧视、排斥学习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的理由。相反,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这和全纳教育提倡的关注每一个学生是不矛盾的。
  2.观念落后,重普教、轻职教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人们普遍将职业学校视为成绩不好、表现不好的学生就读的地方。而在教育实践中,人们仍然习惯于用注重逻辑、记忆及语言能力的单一的文化知识方面的表现,尤其是考试成绩所展示的学术化标准,将理应有不同侧重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校及学生硬性比较,从而得出这一悲观结论。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多数家长把考大学看成是唯一的升学出路,而将读职业学校视为没有什么前途。不少职校教师虽工作很努力,但内心却始终认为自己所教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素质差、能力弱,不值得教的二流学生,自己也没有自信和能力教好他们。但如果换成普通学校,哪怕是一所很差的普通学校,则其心理状态就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就全纳教育对人性本质的态度而言,当前无论是职业学校外界的人们,还是身处其中的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对于他人和自身都亟需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3.教学方式、方法落后,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经济落后,决定了教育的落后。不少民族地区,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设施、设备落后,一师一校的情况还存在,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少,观念更新跟不上,导致教学方式、方法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全纳教育新理念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启示
  
  1.全纳教育强调人人平等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因为有差异而造成一种不平等的对待,则是全纳教育所反对的。在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中,我国学校教育历来有着偏重共性、忽视个性,偏重垂直管理、忽视师生自主,偏重教师权威、忽视学生自主的传统。而全纳教育的平等观对于改革这一传统,尤其是改革普遍存在的学校办学评估标准化、课程内容学问化、教学方法理论化的倾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3]。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效果等肯定是存在差异的。针对这些差异,全纳教育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差异是相对的,是可变化的,而有些差异是完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上的差异要具体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一次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意识地安排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一起学习和活动。通过长期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并尊重相互的差异,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和睦相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把学习、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他们,而歧视、排斥成绩差的学生,不与他们交流、对话,甚至不让这些学生回答、讨论与其社会背景相似的问题,或者忽视、冷落班上其他一些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文化地位比较低的学生以及有生理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那么学生学习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这种由差异造成的不平等就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