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正态分布理论:教学评价的理论误区

作者:张登华




  2.解读百年智力研究。上述智力研究的代表性观点,让我们看到了智力研究的社会学趋向,或者可以说,智力研究的“人文关照”使智力更具实践性和有效性。
  首先,智力研究的人文关照是20世纪人文思想迅速发展的自然渗透,反映着时代的进步特征。
  其次,前期智力研究侧重自然属性,其理论进展一方面受到脑科学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局限于基础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的框架,难以对智力的非遗传特性作更广泛的拓展,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探索新的路径。
  再次,80年代以后,相对于智力的定义,非智力因素被广泛关注和开发,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并收到了明显的实践效益,最终导致“智力”的外延被扩大并有意识地包容“非智力因素”。
  3.拷问正态分布理论对于教学评价的现实价值。当智力的自然属性被淡化并渗入社会属性时,“智力”的正态分布模式将受到责疑,因而正态分布理论对于教学评价本来不大的价值也大打折扣。
  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追求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而正态分布理论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依据单一的标准张扬分数等的特性,不断地伤害着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乃至自尊。
  由上述分析可见,正态分布理论在教学评价中的理论依据不再充分,由此产生的积极性也很有限。在人类社会大力张扬人文精神,教育界极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正态分布理论还在大行其道,不断地以其消极性伤害着学习者。
  
  四、培育教师的人文精神是减少伤害的重要途径
  
  1.掌握现代人文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人文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还有流派和观点的种种区别。因此,这里只能就与本文主旨有关的方面作简约提示。
  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了解文艺复兴以来人性解放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有关人道、人本、人权等人文思想的发展,明白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尽可能理解教育哲学揭示的教育理念,并理解教育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促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2.修炼敬业爱生的专业态度。当下的中国教师正经历着教育史上最激烈的学生升学竞争和自身生存竞争,这双重竞争寄生在单一的学生的考试成绩之上,“盯、盘、补”这种又笨又累但却保险的教学方法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资源,师生双方的体力和精神疲惫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像心理出现障碍、师生情感隔膜、社会问题增多等等。以至出现在逼迫学生用刀片刮脸或切手掌直至出血后,那些老师却振振有词地说这是出于爱。这样的事件常常出现,显示了教师修炼爱生境界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全世界进行实验并取得了成功的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曾被我国许多地区效法但却无一成功。一斑窥豹,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中国教育的现实:教育理论已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但还带有超越现实的理想色彩。教育实践中大面积实施的“盯、盘、补”方法又笨又累,却能有效应对应试教育,而基于新理念的教育尝试往往收获的是“苦果”,就如2004年南京市的高考结果。可见教育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4.把握教学评价的角度和尺度。教与学的有效性评价往往是教育者的第一关注,对于成熟的教师说来,教的有效性评价建立在教育者元认知和反省意识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检讨教育思想的贯彻、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而非一味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积极性的关注甚至责难。学的有效性评价则需了解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对教育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以及现状产生之于学习者的原因。
  在这样的评价中,评价的角度和尺度最能反映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及专业态度,在内因和外因、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的归因方面,一些实在的因素却需要作刻意的忽视和回避,如学习者智力的偏低,这里往往能体现出教育的智慧和人文关怀。专业态度差的教师往往把责任更多地归咎于学生,只见表层的原因,常常是埋怨和责难,甚至推及家长和社会。专业态度好的教师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洞察深层的因素,常常会宽容和大度,力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五、结语
  
  正态分布理论在当今教育界大行其道甚至无孔不入,合理和荒谬并存。合理性决定着它的长期存在,即便是高教普及的将来也还有学校层次的区分,仅仅是高校招生就确认了它的存在价值。然而基础教育普遍借助其分等特性,一次次地指认“差生”,“自然”地使三分之一的学习者在身心上经受着形形色色的伤害。当然,这种分等特性的“伤害”并非必然,它也许是进步的起点,是害是利,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一个优秀的现代教师,应具有较高层次的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育理念、敬业精神、专业态度;实践能力和教育评价水平,正确应对正态分布理论施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2.
  [2] 斯腾伯格.成功智力.吴国宏,钱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