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重视单元备课——人教版新课程高中历史教科书使用研究

作者:苏 菲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科书今年秋季就要全面推广使用了。根据人教版高中新教科书编写体例特点,单元备课成为使用新课本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下面以高中《历史3》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单元备课的重要性。
  
  一、新教科书特点要求单元备课
  
  备课原本就要从整体认识进入具体认识,之所以提出单元备课问题,是由于新教科书的编写特点使单元备课对于教学至关重要。
  1.内容结构和编写体例的变化
  新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不再是通史体而是专题结构。新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不再使用章节体而是采用单元和课相结合的编写方法。专题结构的知识特点是同类史实纵向联系,基本体现其发展脉络。单元和单元之间是这样,如《历史3》8个专题中,5个属于中国史内容的专题涉及到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内容,能够单独构成一条线索;3个属于世界史内容的专题涉及到从古至今世界文化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内容,也能够单独构成一条线索。单元与课也是这样,如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由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课组成,每一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但课与课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将课与单元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学习专题,既突出了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明确了该专题的知识构成。新课程历史教科书和以往教科书最大的不同,是通过专题结构、单元和课结合的编写方式,突出历史发展演变进程的内在联系和比较,以达到更利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如果忽视了单元知识的整体认识,而孤立地准备每一节课,就不能完整准确地认识历史的演变发展和内在联系,背离教科书结构体例改革的初衷,不能很好发挥教科书功能。因此,教师备课视野要从单元知识着眼。
  2.单元页面的设置
  新教科书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计了单元页面,由专题、导入语、学习要点、学习建议组成。“导入语”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单元内各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概括介绍,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本单元基本内容和线索,了解各课知识的内在联系,认识知识的整体性,抓住核心问题,使进入本单元学习时,能从宏观角度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学习要点”明确指出本单元应该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建议”从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等方面提示教师和学生以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增强了教与学的目的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单元页面里的内容,不从各课知识介绍,而是概括为单元内容来介绍,其目的就是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单元页面帮助教师整体把握专题内容和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备课首先要从阅读理解单元页面开始。
  3.单元学习小结的设计
  作为教学巩固和检测的环节,新教科书在每一课内容结束后,设计了“探究学习总结”,另外在专题学习结束后,设计了“单元学习小结”,包括“重要概念简释”、“归纳与总结”、“历史感悟”三部分。新教科书在检测每课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单元学习小结”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专题学习结束后反思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过程,来检验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逐渐地学会学习。单元学习小结设计的几个题目,是有梯度的一个整体复习,要求学生以各课重要历史概念的掌握为基础,用200—300字把单元学习内容整理归纳在一起,加深认识各课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和知识的整体性,通过总结,再现出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学习认知过程,从而找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问题。新教科书利用总结检测的导向作用,要求学生在专题学习结束后反思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是从学习评价的角度上,进一步要求教师和学生把单元和课联系在一起作为整体知识来学习理解。
  
  二、新教科书单元备课要点
  
  单元备课和一节课的备课是有不同之处的。以往备课,都是一节课的教学预案,所以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很具体。单元备课不是落实于一节课的教学预案,而是把单元内所属的课放在一起来认识,进行单元整体规划,它不能代替每一节课的教案设计,却统领制约每一节课的教学。因此,单元备课需要关照几个方面。
  1.概括单元核心知识
  单元备课首先要概括单元核心知识。核心知识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体现基本知识内容和结构并把知识联系起来使之形成知识系统效应。就是说,概括出的核心知识是蕴涵着教学目标的主体知识。确定了它,教学就有了明确的主题,能更好地实现其教育功能。概括单元核心知识是一个认识理解专题内容的过程,尽管单元页面导入语已对单元内容做了概要介绍,但只应作为参考,此外,还需要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和阅读理解各课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归纳概括。以《历史3》第四单元专题为例,课程标准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学习内容是这样要求的:(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从内容标准获得的信息是,本专题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了解理论内容,认识思想的力量。结合教科书对这四课都是从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形成的过程、理论的意义和影响进行阐述的,可以概括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是:在20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先后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相继产生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每一次思想理论的创新,都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概括单元核心知识,就是在强化知识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找出单元教学方向。在概括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各课之间的知识融会贯通,对本单元知识内容和结构、重点和难点、教学主要目标都能够获得基本认识。这对于每个具体课题的备课,奠定了深厚基础。
  2.厘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
  单元备课还要把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楚。因为“课与课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怎样认识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呢,这就需要把单元内的课放在一起做比较分析综合认识,搞清楚课与课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不同。如第四单元中,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每一课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具体内容,但是它们之间又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史实上的承接性、内容的内在联系性。从时间和史实上,是从近现代到当代,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从内容的内在联系上,这几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创立过程是一个改造、发展或继承、完善的关系。不仅要找出联系,还要找出不同,这四课内容中,一是每个思想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应该把握住不同时代特征;二是每个思想理论内容的变化,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有哪些创新。例如:毛泽东思想产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主要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产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遭受巨大挫折后,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问题;三个代表思想产生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的时候,主要解决保持执政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先进性、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厘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是在认清各课之间的联系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单元知识的整体性,更完整准确地把握课与单元之间的关系,为具体确定每个课题的教学目标作好准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