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重视标记理论 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作者:陈平文




  5.有标记与无标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王初明(1989)先生指出:在外语学习中,“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区别完全是一个相对的心理概念,会因所学外语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更是由学习者的主观感觉来决定。”
  6.有无标记性取决于语境。美国语言学家吉冯(1995)认为,在语用层次上,语言单位的标记性是动态的,有无标记性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同一个结构在一个语境中可以是有标记的,而在另一个语境中却可能是无标记的。比如,在日常交际中主动句占主要地位,被动句则大量地出现在科技语篇中。在前一种语境中,被动句是有标记的,而在后一种语境中,主动句是有标记的。他还认为,语境也可分为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如正式的学术语篇有标记,而口头交际语是无标记的。
  7.存在标记转移(markedness shift)。所谓标记转移是指在某一特定场合下标记在语言使用中发生朝相反方向变化的现象,不过通常的情况是无标记项向有标记项转移。例如在英语中无标记词序是SVO(I won't buy this book),有标记词序是OSV(This book I won't buy)。如果说话人使用了SVO词序的那一句,就不存在标记转移,因为这是人们通常使用的词序。而如果说话人使用了OSV词序的那一句,就产生了标记转移。因为、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特殊的“对比”含义,即“书,我是要买的,但这本书我不买”。标记转移是一种短暂的交际行为,人们在交际时,通过这种标记转移给所使用的语言增添一种特殊的含义,以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
  8.标记与语言迁移相关。一般认为,当相应的目的语的内容是有标记的时,母语无标记内容会发生迁移。当二语规则模糊不清时,学习者往往求助于母语。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目的语与母语在类型上不一致时,学习者往往借助母语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当对应的母语规则是无标记的时;二是在类型不确定时,这种情况出现在某一特定参数的设置因语言不同而发生变化时。比如,副词的位置在各语言中就不太一样,学习者往往将母语结构方式套到目的语中去。
  标记理论对于改善外语教师的教学策略,提高外语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认为该理论至少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如下启示。
  1.树立标记意识。如前所述,标记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次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单词读音、单词拼写、单词词义,还是在词组结构、词组意义、句子结构、句子意义、段落结构、段落意义和语篇结构与语篇意义等方面,教师都要能敏锐地意识到哪个或哪些是无标记项,哪个或哪些是有标记项,从而确定哪个或哪些是教学的难点与非重点,避免平均用力,以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2.遵循语言的自然习得顺序。在无特别的语言输入(input)和强化(enforcement)的情况下,在自然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无标记项由于形式简单,符合人们的直觉,社会归约性比较高,往往更容易、更早地习得。外语教学也必须遵循和顺应语言习得的这一自然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讲授常规的、无标记的语言现象,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的积累之后,才可以循序渐进地给他们讲授带有标记的内容。
  3.以无标记项为教学基础。在语言里,无标记项比有标记项更为基本、更为自然、更为常用、更为简单、更为常规、更为规范、更为符合人们的期待、更为普遍化。但是,这不是说无标记的内容并不重要,恰恰相反,它们应该是教学的基础,是理解有标记性内容的前提。
  4.确定有标记性内容为难点。与无标记性内容相反,有标记性内容不常见、不常用、意义具体、特殊、使用频率低,不符合人们的直觉感受。正因为如此,它们往往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在。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有标记的内容处多下功夫,争取讲清、讲透,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记忆,灵活使用。
  5.切实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这里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及知识的组织。教师要想准确地区分无标记内容与有标记内容,准确确定教学重点,准确确定有标记项为教学难点,就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此教学内容之前对相关背景知识等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要有正确的心理换位,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验和理解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有标记性和无标记性的主观感受。因为对学生来说,尽管有些内容客观上具有(甚至是极强的)标记性,但也许由于他们早已掌握了这些内容,他们在心目中往往会主观地认为它们是无标记的。
  有关标记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方兴未艾。我们希望广大外语教师能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标记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科学地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之中去,切实做到重点突出,难易适当,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参考文献
  [1] Lyons,J.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 Goodluck,H.Language Acquisi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1991.
  [3] Givon,T.Functionalism and Grammar.Amsterdam:J.Benjamins,1995.
  [4]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 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6] 张凤.标记理论的再评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7] 盖淑华.标记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8] 胡国安.外语习得中的标记性.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2(3).
  [9] 林玉鹏.标记理论和文学翻译的风格标记.中国翻译,2002(5).
  [10] 陈勇.语言学研究中的标记理论.外语研究,2002(6).
  [11] 唐承贤.标记理论探析.外语研究,2003(4).
  [12] 李玉萍.标记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
  
  (责任编辑 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