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浅谈师生交流中的中性态度

作者:武永江




  师生交流是教育中关键的内容,是师生分享观点和澄清理解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在交流中,教师态度的表现有多种,最常见的比如有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而积极评价中常说的鼓励也是要把握好分寸的,消极评价的副作用就更大了,常会出现学生不敢与教师交流、师生关系紧张、交流氛围不利于交流的进行等现象。那么,除了以上所说的态度外,教师与学生交流还需要什么态度呢?
  
  一、“中性态度”的含义
  
  在态度的具体表现中,既存在对某一事物的综合性态度,也存在偏重于某一成分的单维性态度,如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和行为性态度等,以及表现出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等。对于什么是态度,直到现在人们依旧各有各的理解,存在各种不同的界说,也反映了现实中存在各种不同的态度以及人们对于各种态度的需求。师生交流中,教师的“中性态度”,主要指教师对学生本人、学生的言行、学生的信念、看法等的中性评价。也就说,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语气不应该透漏出该学生的语言、行为是对还是错,语气和表情应该保持中性,以帮助学生营造和保持交流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氛围。
  
  二、为什么需要“中性”的态度
  
  任何理论的建构,都有一定的前提假设,以及现实背景,在这些假设基础上,建构解析框架,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和理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使用一种“中性”的态度,也是基于如下的背景和假设。
  
  1.对“应该”言语的完善
  在交流中,如果遇到下面的片段,你会有什么感想呢?愧疚?羞惭?生气?还是说:“哇!说得太好了。”
  教学片段:
  ……
  师:已知点A(1,0)、B(0,1),那么过A、B点的直线方程是不是x+y-1=0?
  生:是x+y-1=0,但是有定义域
  师:太模糊了,应该说“是”,或者说“不是”
  “应该”这个字眼让人觉得像是“上”对“下”,是种论断。按照字典里的定义,它是“规劝”的意思,但这两个字至少有两个刍议:第一,它并不总是那么“单纯地被使用”,反而常常成为是一种羞辱或命令人的工具,让人觉得有义务的意味——必须(must)做这个——正是这两个字的另一种意思。当教师对学生说你“应该”做什么时,听起来像是不给对方选择、表达的机会了,像是要控制、支配学生,有颐指气使的口气,会让师生的交流受阻。第二,很多人在其人际关系中,一向都受别人的控制、支配或指使,因此,尽管你的本意单纯,别人听起来却非如此,以至“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有人说:“你应该”怎么样或者“当然啦”时,会让人觉得毫无选择余地了。教师需要让学生觉得他们能自由地选择是否要去接纳你的建议,不觉得有压力,也不是被迫的。
  因此,如果使用“应该”这个字眼会让学生误解,务必小心谨慎,审察是否有命令学生的意味?是否变成控制学生为其所作所为感到愧疚的工具?还是,用以帮助学生,让他们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假如它让人听起来会有处罚、责难或控制的意味,改用表达中性态度的词汇吧。
  
  2.有利于关注学生的解释和对其本身的理解
  当教师无需关注任何特定的结果,主要的兴趣在于学生阐述理由而不是答案之后,学生们在解释自己的答案时将会比较自在一点,学生对于事件的解释决定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通过改变解释或想法会引起很不相同的情绪,以更多地自我暴露。另外,理解既是交流的目标,也是交流的途径与基础。因此,教师在交流中,要理解学生的视角、对方的表达方式、信息的解释等。当教师讲授一个概念时,尤其是新内容,他需要注意学生的面部表情,如果有几个学生皱着眉,露出迷惑的表情,这种情况下,教师从学生的非言语反馈(表情)中,应读懂这样的含义并思考:学生没有理解教师的讲解,原因可能是学生对相关预备知识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理解教师的讲授方式、或者教师的讲授风格不符合学生学习的风格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不能继续往下讲,比如可以采取以新的表达方式(图像、图表、符号等方式)来重新解释,以符合学生的认知风格;或者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存在的困惑,但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以便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采取改善的措施。这都需要一种“中性”的态度,以便将焦点放在对学生的理解和解释上。
  
  3.面对交流中的“不确定性”的态度需要
  保持“中性”的态度,是面对交流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一种不可知的态度。教师每当面对未知,必定体验到忐忑不安,便会跃跃欲试,想要计划和预测来控制它。教师要相信学生存在交流的自我调节模式,所有人都拥有深层次的智慧。如果教师能提供适宜的交流条件,那么,学生能在交流过程中选择适合他们自身的正确的成长方向。因此,教师要乐于接受任何“存在或变化”的现象,需要保持中性的态度。
  
  4.满足“安全”交流氛围的需要
  针对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主动提问多而学生不会(不敢、不想)提问”的现象,可想而知,更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交流氛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是一种从恐惧、焦虑和忧郁当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影响,每一个作用于有机体的刺激物,都或多或少地更易于以一种不安全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种具有安全感的方式来被解释的。”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体现。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对于学生则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安全需要。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即创设“安全”的氛围,使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尤其是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时,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不会担心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嘲讽,敢想、敢说、敢做。这都需要教师保持“中性”的态度,创设一个“安全”的交流氛围,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如何获得“中性”的态度
  
  在师生交流中保持“中性”的态度,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并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逐渐地去探索、掌握。
  
  1.非指导性反应
  非指导性反应用来鼓励学生自由而开放地说出任何想到的内容,以使学生毫无保留地与教师交流他的所有体验,他通过学生反映他们说过的话来追踪学生核心的信息,但不是用于引导或指导学生进入一个特定讨论领域,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适当地沉默
  在某种意义上,沉默可以说是交流中可用的各种倾听反应中最具非指导性的。然而,许多人对于沉默感到不舒服,尤其是与另一个人在一起时。但是沉默有相当大的抚慰作用,它的主要功能是鼓励学生说话,以及用于使学生对刚讨论的内容作思考或从中恢复,但不是教师一直沉默,在交流中,教师会插话或者解译,更多是鼓励学生说和教师听,是接纳与温暖的沉默表情,而不是冷漠的沉默表情。
  (2)内容反映
  内容反映是指教师准确地反映或复述了学生所说的要素的陈述句,它不能用于改变、修改或添加学生所说的话,通常比较短,但他并不是保留原话的一切,它是重述学生信息的核心内容,他也不包含任何评价成分。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你自己准确地听到了他们表达的核心含义。
  (3)小结
  小结的目的包括显示准确的倾听、增进学生和教师对主要内容的记忆、帮助学生集中于相对重要的问题、提取或提炼学生信息背后的含义。可以采用非正式、互动、支持性的方式回顾或小结学生所谈的内容,以让学生与教师有合作的关系,同时,给学生补充、解释、反馈的机会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