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学语文教育的“三基”问题

作者:杨传凯




  
  二、“三基”并重,加强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德行在中学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做到“三基”并重方为上策,基本知识是基础,基本能力是核心,基本德行是支柱。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与社会,运用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式融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德行的提高于基本知识的学习之中。
  1.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于愉悦中学习,使学生成为最快乐和最有用的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学习是丰满人性的形成,它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过去,我们总是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原料,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加工、塑造,缺乏对学生主体的真正尊重。事实上在校就读的学生,年龄虽然比较小,但他们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具有生存价值和创新潜能的人,所以教育应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就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同时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以有效发挥,对教师和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肖伯纳曾经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我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就拥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班级授课的大环境中,合作性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它是以“学生主体论,教师主导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优势互补、竞争激烈”为原则,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共同完成教育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学生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学习都将实现最大化。
  3.了解语文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道理,促进语文学习生活化
  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源泉,生活又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7]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内、学校中,他们和社会息息相关,每时每地都在接受各种信息,家庭和社会也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随着社会的发展,封闭的办学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特征,封闭与开放的结合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学校必须打开校门,建立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个活动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让家长意识到孩子一出生,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有权利获得父母的尊重。孩子是发育中的人,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实施教育,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不应该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放任自流或大惊小怪;不应该只盯着学生的成绩和名次;不应该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对孩子的期望值盲目高攀,让孩子过早地体会到竞争的压力;也不应该总是让孩子活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大包大揽,时时事事都不让孩子独立。“现代科技提供了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如报刊、广播、影视、音像、互联网、卫星转播等。许多信息传播的方式都打破了时空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小的场所可以是家庭,大的场所可以超越国界,可观察正在变化的事物,可呈现远古和未来。语文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8]
  4.注意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不满足现状,有深刻的思想和胸襟,才能与课文的思想情感沟通与共振,才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从而还原和传递好课文的情感,进而感染学生。思想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知识(直接和间接的),以及对实践与知识的思考,它需要语文教师不仅注意直接的实践知识,还要广泛阅读专业内外的书籍,“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列宁语)。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的人格力量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都应有较高的文明度。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都应先从自身做起。学生从教师那里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伴随其终身。因此可以说,今天教师的道德水平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国人今后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健.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教育.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
  [2]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北京:三联书店,20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6] 刘正国,陈金明.我们走过的和走向的路——试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中学语文教育,1989(7).
  [7]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8] 杨传凯.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责任编辑 张茂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