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生态视野中的和谐教学价值观研究
作者:徐小为
一、对教学价值观的历史考察
从古到今,教学价值观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审视教育发展历程中主要历史时期教育巨匠关于教学价值的论述,给我们今天对教学价值的探讨提供了厚重的历史见证。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也”。孟子认为大学应当以传授“道义”、阐明“人伦”为根本任务。荀子强调“重义轻利”,苏格拉底指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1]柏拉图信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2]亚里斯多德崇尚“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家对教学价值的认同各异。由此可见,教学价值观念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因此,教学价值观念总摆脱不了历史的影子,在历史中形成并在对历史的继承与否定之中变革与发展的。
二、构建和谐教学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传统教学价值观已经不适应和谐社会对教学的新要求
传统的教学价值观过于注重师生间的“授——受”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而学生则是无知的、不成熟的人,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师生之间缺少“灵魂深处的直接相见”,很少发生真正的精神交流,难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失去了人与人的相通相融,失去了更重要、更深层的意义——情感陶冶、精神拓展乃至生命发展的意义。这种灌输式教学是一种在整个20世纪都处于主旋律状态的教学形式,是为适应工业化大潮而加速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教学。传统教学价值观以社会本位为主,注重社会的发展,而忽略了人的发展伦理,这种教学价值观在过去一段时间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不合理的成分,阻碍了教育的进程。从生态学的观念看来,这种教学的要害之处是把受教育者看成一种可以开发和榨取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和谐社会要求建立和谐教学价值观
时代呼唤培养具有主体性精神和合作精神的人,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人才的需求不同,让学生个性发展,是当前教学的目标取向之一,与之相应的是,给予学生个性价值选择应有的关注,并对学生予以终极关怀,而终极关怀的核心是终极价值关怀。和谐教学价值观的归宿即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发展,全面发展。如果教学仅仅(或者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仅仅为了过程而“过程”,为了方法而“方法”,忽视附着在“知识与技能上,伴随在“过程与方法”中的价值观,让价值观在课堂上轻易地丧失,不仅背离了和谐教学的终极目标,而且还要为之付出沉重代价。因此,传统的教学价值观已经不能适应和谐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谐社会要求建立全新的教学价值观,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和谐教学价值观正与和谐社会对教学价值的追求不谋而合。
三、生态视野下的和谐教学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笔者认为,从生态视野角度出发,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即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通过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且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这正是和谐教学价值观的核心理路,其主要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人性本善的观点,善待学生
和谐教学价值观主张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性的终极关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懂得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我,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教师应用善的思维指导教学、善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尊重鲜活的生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化教学。正如多尔所说:“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但这并未抛弃教师的作用,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权威也转入情景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3]
2.坚持教学回归生活的观点,教学服务于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和他人一起生活”。[4]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学习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提升生命的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教学,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5]。学生要“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6]。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坚持教学回归生活的观点,教学服务于生活并不是要求教学回到原始社会,而是回到生活的原点,体现生活的本真,教学回归的生活是人类加工后的生活,教学为生活服务,展示教学的真正魅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培养学生主体性精神
学生“天生”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既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教学动力的巨大源泉。只有调动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驱动力,教学才可能摆脱外在力量的诱迫而成为内在的追求,摆脱整个教学为了追求“外部报偿”,从而避免损害对教学真正价值的追求。教学也只有以发展主体精神为目标,任何教学动力措施才能摆脱手段的局限而获得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4.坚持和谐的观点,以知识为基点,达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教学具有个体和社会价值,知识是桥梁,是纽带。知识创新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积极的影响,满足人多方面的需求,实现真正的全面协调发展。人不仅有认知,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社会化,实现学生由自然之人向社会之人的转变。所以只有建构在社会和自然基础之上的知识目标才可能为教学提供动力,重建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5.坚持终身学习的观点,适应时代的要求
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教学的价值,按终身学习的理念确定教学是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而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学习的天性,对学习充满渴望,而在和谐社会,这种天性与渴望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社会提供的大量可获得的学习机会,以及具有更大流动性和灵活性的学习方式,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因此,教学工作者要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适应和谐社会教学发展的主旋律。
四、生态视野下和谐教学价值观的辩证评析
教学价值观的转换是当前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和谐教学价值观正是在科学吸收中西教学价值观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建构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教学价值观,它不仅为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教学研究的新境界,而且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具有先导作用。当然,和谐教学价值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美]A·C·奥恩斯坦.美国教育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 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 UNSC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李森等.生活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6]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