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主体教务管理思想在学校中的运用

作者:韩奇生




  教务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人员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去组织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持教学过程的畅通,使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化、高效率与最优化,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务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务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要切实搞好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统筹安排教学资源,及时落实与完成教学任务,更要敏锐捕捉教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为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制定教改目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最终达到将全校的教学运作调控至最佳状态。
  
  一、教务管理工作的程序和内容
  
  教务管理工作是教学管理中最基本的程序,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务管理是指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教学管理,其根本任务是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从而科学地制定出井然有序、高质高效的教学过程,一般来讲,教务管理工作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学例行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等。
  1.教学运行管理。中心环节是编制和执行课程安排表,关键环节是制定开课计划,将任务落实到相关教师及有关人员,并科学组织教学计划的实施,按照课程表来维护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转。
  2.教学例行管理。教学例行管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的管理。包括编制班级、制定学生手册,组织学生的复习和考试等;二是教学过程的管理。包括制定课程一览表,制定并落实学期的各项计划,全面检查教学情况和教学质量,组织观摩教学、示范教学、评优课等,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评选并表彰教学优秀等。
  3.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是教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务统计管理、学籍管理,为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提供原始材料。
  
  二、主体教务管理思想的内涵
  
  基于“以人为本”的主体教务管理思想,是以尊重、弘扬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现代教务管理思想。其具体内涵如下。
  1.以发展学生主体性素质为根本目标。主体教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服务和实现主体性教学的教育目标,即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形成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所谓“主体性素质”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主体教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实现培养具有良好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目标。
  2.以调动师生教学主体性为中心工作。学生主体性素质需要通过主体性教育,尤其是主体性教学来培养。对主体性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实质就是提高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的过程。主体性是一种“双主体性”,包括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核心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调动。因此,主体教学管理的基本功能和中心工作,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教学主体性,根本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以发挥师生管理主体性为重要手段。从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和目的的方式来说,作为调动人的主体性的教学管理活动自身必然具有主体性。主体教务管理思想中的“主体”不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或中心内容”,而是指教学管理实践的承担者,教学管理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管理主体性上,具体表现为吸收和引导师生参与教学管理。
  
  三、主体教务管理思想的实施
  
  主体教务管理思想的实施,要求教学管理模式必须要由传统的学校对学生的单项要求型向学校与学生双方约定型转变,确立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协调发展的教学观,教学管理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圈延伸到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全过程,建立适应终生教育的教学管理观,以课堂属性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将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融入教学管理过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目标是建立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因此必须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还必须注重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1.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绝大多数教务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服务意识,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进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服务意识不强、创新意识欠缺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主体教务管理思想的实施。
  2.改进和完善课程管理。学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管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杰出的教学管理人员必定对课程有独到的理解,必定非常关注课程,课程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课程综合化、多元化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普遍趋势。一方面,把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完整地、及时地反映到课程体系中;另一方面,坚持人文艺术教育融合到科学教育中,把科学教育融合到人文艺术教育中去。创新教育必须强调实践活动,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列入教学计划。
  3.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中经常性的工作。它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事实。教学计划管理要现代化,必须以现代管理学为基础,按管理学的原理制定并实施,应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教学计划一旦制订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在一段时期里不得轻易变动。教学计划完成后,管理者还应对计划的实施进行具体安排,实施过程中应对其进行监督、控制,最后还应总结实施情况。
  4.强化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是教学活动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的讲授并非唯一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智力因素参与,非智力因素也参与,不仅思维参与,其他感官也参与。课堂展开师生互教互学,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出的问题应是难易适度,具有启发、研究性质的,既不能让学生完全回答不上,又要促使他能在课后去探究思考,这样,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才与培养目标一致。
  5.注重教学组织系统管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一套系统严密、高效益的管理体制来保证,以便及时掌握教学工作进程及信息反馈,充分调动学校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学校主要进行政策、机制上的调控,在制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时,应做到“精”而“稳”,所谓“精”是制定文件要周密,不能让老师无所适从。要针对问题精确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所谓“稳”是指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在较长时间里都应有效。取缔因头脑发热而应时应景的文件,不能朝令夕改或前后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要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及时控制协调。
  6.教学管理手段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革命,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进行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引进或自主开发功能先进、运行可靠的教务管理软件,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和网络化管理。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管理,既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也避免了管理中的人为因素影响,有利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教学环境。
  7.建立发展性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要建立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体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多样化原则、激励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既明确对全体学生基本要求的标准,又能为学生发展个性、支持少数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要重在看学生的进步发展,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8.推进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和改进教育工作为根本目标,要从教师的发展角度,明确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并在培养、进修、研究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师德、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有利于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智力和能力;从学校的角度,要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以及未来的发展,尊重评教过程中教师的存在价值,尊重教师的独立性、主动性与能动性。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