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西方校本管理对我国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启示

作者:王桃英




  校本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澳大利亚发起的“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学校管理改革运动。这次改革运动主张建立一个由学校、社区、家庭、教师、学生代表共同合作的学校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念。七八十年代扩展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国家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并形成一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
  
  一、校本管理的优点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校本管理的优点
  (1)校本管理有利于激发学校内部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许多研究表明,保证学校有效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学校内部,而不是外部。
  (2)校本管理使学校决策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学校不用再等待上级下达行政指令,而是直接从问题入手,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时解决问题。
  (3)校本管理有利于校长负责带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对校长的大量研究显示,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校长。在校本管理中,校长是学校董事会的成员之一,也是学校董事会决策的执行者。校本管理赋予校长办学的权力,有助于推动学校全面进步。
  (4)校本管理给予教师、学生、家长和杜区人士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认同感及有效性,提高学校成员对学校的忠诚度和凝聚力;有助于增强学校组织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促进每个成员努力工作并自我发展。
  (5)校本管理是一种民主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学校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一方面似乎下放自己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又紧紧抓住权力不放。在很大程度上,决策权只是虚假地回到了基层学校,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还必须听命于学区中心行政机构,接受其相应的考核,接受地区、州乃至联邦行政机构的复查[1]。
  (2)在校本管理实践中,校长往往被更多地赋予主管角色,他们对董事会中的外行成员往往采取一种强硬的、家长制的权威姿态,导致学校管理董事边缘化现象的出现。
  (3)校本管理加重了教师行政工作负担。1994年,英国一家学校教师工资调查机构(STRB)提供了这样一份数据:小学校长平均工作量是55.4小时周,任课教师为48.8小时周;中学校长平均工作量为61.1小时周,任课教师为48.9小时周。该机构1996年公布的数据表明,校长及其副手的工作量1994年以来并没有明显增加,但小学任课教师却增加2小时周,中学教师增加1.4小时周,中学科主任教师增加2.3小时周,而且,大部分额外时间明显用在了备课、做记录、测试和评价方面,而不是用在教学方面[2]。
  (4)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校本管理以后,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改善并没有明显帮助。“因为他们仅仅把校本管理当作一种政治改革”,“要真正改变学校管理现状,必须扩大校本管理的概念,除了(政治上的)权力下放以外,还要把对信息、知识(教师专业发展)和奖励的管理权交给学校,以实施校本管理。”[3]
  
  二、西方校本管理对我国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启示
  
  1.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让学校真正拥有自主权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并不只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问题,还涉及学校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西方校本管理的经验及其缺憾告诉我们,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首要的是政府转变教育行政职能,让学校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政府要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需要简政放权。对于“放权”,我们要全面、正确地理解,不能简单地、一味地谈放权。“放权”应包含下列三层意思:一是“下放”,将具体的学校管理权下放给学校,如学校内部的人事管理权、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权力等。与此同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还需将其因地位优势拥有的决策所需的知识、信息和奖酬等资源下放给学校。因为如果学校没有这些资源作为支持,学校对权力的运用就会缺乏必要的条件。二是“外移”,将部分教育管理权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如教育督导评估权可以外移给社会中介组织。三是“上收”,将须由中央或上级政府部门承担的权责上收,如教育法规的制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等。学校不是政府附属的行政机构,而是独立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办学实体,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学校这种独立自主的地位及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需要由法律规定和保证,而不是由政府的行政命令所决定。只有通过法律程序明确政府与学校各自的权力与责任,才能确保学校真正拥有自主权。在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中,学校拥有自主权后,政府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下拨经费、督导评估等方式来对学校的自主管理进行监管、监控和监督。
  2.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能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多元发展
  从严格意义上说,教育管理改革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它仅强调变革的事实或变革的主观愿望,不涉及价值判断。因此,教育管理改革并不等同于教育管理进步,只有当教育管理改革被证明给教育事业带来了积极变化时,教育管理改革才体现其进步的意义[4]。西方一些国家的校本管理改革没有很好地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改善及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以致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应该关注的是教育标准问题,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其立足点应是教育,是学生充分、全面、多元的发展。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制度创新。任何一项教育管理改革或教育制度创新如果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多元发展的话,它就不是一项富有成效的改革或创新。因此,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1)以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发展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价值追求和首要目的。(2)学校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要与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发展之间形成有效的联系。(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方案在实施时,每一步改革,甚或每一个学校自主管理行为都会对学校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人的关注、对教师的关注应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西方校本管理取得成效的国家和地区,都注重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大量投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能否保持和提高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否充分、全面、多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从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着手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政府要从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晋级考核、专业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其次,学校要着力构建一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其中,有两个制度尤为重要:一是激励制度。学校领导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充分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关心教师,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努力为教师提供施展才能和开发潜能的机会,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二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培训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的需要。校本培训既要有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以及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培训。校本教研直接指向学校中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的问题,其特点是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4.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保障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有效参与学校管理
  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管理者把管理学校看成是学校内部甚至只是学校管理层的事情,认为教师只要教好书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无需对学校的管理发表见解和看法;家长只是学校教育学生的外围助手;社区人士没必要也无权过问学校的事务。学校管理中还出现这样的现象:政府下放权力给学校,结果下放的权力完全被校长所掌控。学校封闭办学,既失去了教师、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支持与配合,也没有充分激发家长、社区人士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积极性。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借鉴校本管理“共同决策”的做法,建立和健全学校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都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保证学校作出比较民主、质量较高的决策,并使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畅通各种民主管理渠道,使他们真正以学校主人翁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与决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把实现学校民主作为其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冯大鸣.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会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64.
  [2] [英]惠迪·杰夫,鲍尔·萨莉,哈尔平·大卫.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胡惠闵.校本管理再认识.中小学学校管理(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6.
  [4] 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