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如何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

作者:赵云霞 郭美琴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互联网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人的危害,特别是对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好奇心强、爱模仿且辨别能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来说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拟从网络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及如何采取对策来进行探究。
  
  一、网络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
  
  1.网络诱惑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网络具有虚拟、想象、平面等特点,可以为人们所压制的潜意识提供表达与释放的机会,使人们的“自我”得以“真正”和“真实”的体现。据心理学家分析,人具有极强的游戏与宣泄心理,一但无人管制,这种心理就很容易表露出来。网络正好为青少年提供了个性张扬的空间,使他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在网络上来修饰自我,展现自我,于是他们痴迷于网聊,缠绵于网恋,忙碌于博客,沉溺于网游,最终染上网瘾。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和心理的发育期,身体发育迅速,个人意识增强,属于“心理第二断乳期”,这期间由于年轻,社会经验少,生活阅历短,社会化程度低,他们虽有强烈自立、自强的意识,但仍存在依赖性、易变性的特点,看待事物较片面,易受暗示,多盲从,极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陷入青春危机。如果在某些方面出现社会化障碍,这种危机就可能演化成犯罪危机。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诸多社会危害影响中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色情和暴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开放的平台,各种文化、信息都能在互联网上充分地展现出来,其中各种色情信息更是泛滥不堪。青少年只要上网就能够接触到危害其身心健康的各类色情信息。有些网站除了提供色情小说、图片、甚至污秽表演以外,还提供“性体验”的色情服务内容。青少年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不成熟,容易对异性产生神秘和好奇心,加之在接受了网络色情信息后,难以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从而导致其产生性犯罪的不良心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由于网络游戏都有超现实的理想化色彩,特别是游戏开发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让游戏中暴力的成分越来越浓,游戏因此也越来越刺激,这正好迎合了青少年内在本性的需求,如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且由于游戏中实施暴力,玩家不存在现实中的负罪感,故暴力游戏容易将隐藏在人性最深处的暴力、残忍等不良心理诱发出来,最终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
  2.网络诱惑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认知能力差,加之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模仿能力强,容易导致在寻求刺激中满足自我。特别是当今网络游戏越来越追求刺激、惊险,使得青少年稍加引诱和刺激犯罪意念一触即发,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情景性和激情性的特征。不仅如此,游戏中反复出现的暴力、恐怖、血腥的场景,使得青少年对暴力产生一种麻木甚至是一种认同感,淡化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误认为现实生活中矛盾、挫折的解决方式便是这种原始的暴力解决方式。
  
  二、预防网络对青少年形成犯罪应采取的对策
  
  1.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2001年4月,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联合出台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会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等国家六部门要求各地加强对网站的监督管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未成年人预防和戒除“网络成瘾综合症”。这些规定和制度对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网络经济立法来看,我国目前和经济网络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数量极为有限,只有22种,其中与网络游戏有关的少之又少,使得实践中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工作缺乏依据、打击不力。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首先,要加强网络的立法工作,只有有了完整和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使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大力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切断不良信息的源头,对网络虚拟空间无人管理或管理不严的状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规范。针对一些提供游戏娱乐的网站及网络的经营场所多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设立网络投诉意见管理中心,吸收网民参与网络环境的净化活动,接受网民的投诉意见;加大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限制、取缔不规范。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经营和活动场所,最大限度的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2.发挥家庭、学校的教育功能和作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孩子上网日益成为父母忧虑的主要问题之一。孩子上网成瘾,除了网络的吸引刺激外,还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他们从心理上渴望与人交流,而现在学校和家庭只注重学生的应试教育,而忽视孩子的其他教育和给予,青少年在学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出现极度的心理空虚,为宣泄自己内心的孤独、烦恼和快乐便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弥补,导致孩子们上网成瘾。作为父母应当明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孩子们的物质给予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与关怀,需要的是在巨大学习压力之下的精神调剂。作为家长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与子女多交流,带领他们观察、参与自己的工作,让孩子们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其兴趣,避免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另外,家长自己还应加强网络的学习,掌握一些网络的知识,了解并理解网络游戏,与孩子一起进行“网游”,对孩子接触的网络游戏进行必要的引导。德国著名慈善组织维希尔之家目前在博腾哈根市成立了全球首家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诊所。诊所的治疗师由医学、心理和运动专家组成。该机构在设计课程时,把家长谈话列为重点。请他们亲自操作电脑游戏,然后才讨论对孩子的具体“治疗”方案。作为学校,一方面要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采取多渠道、多层面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沉溺于网络的危害性,另一方面还应完善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加强网络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多样性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和学习程度,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弹性和空间来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极大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综合优势。此外,学校还应大力提倡、扶持和推广“第二课堂”活动,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3.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网络的心理、伦理素质
  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有两种基本手段:一是外在的手段,即通过法律、行政法规来规范社会各方面的行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二是内在的手段,即借助道德的意识和规范来塑造人的灵魂。通过道德抑恶扬善的作用,帮助青少年振奋精神,明辨是非,树立责任感,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正如前所述,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及监管力度相对滞后的环境下,加强青少年主体自身的自律性显得尤为必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邀游时不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用法律意识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主动地遵守法律规范,有效地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同时要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对网络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分清现实与虚拟的区别和界限,建立网络道德观,提高自律能力,将“务虚”与“务实”统一起来,把握信息技术,把握信息时代,成为虚拟世界的正确主体,成为信息的主人,自觉地筑起抵御腐朽文化腐蚀的思想防线,用先进的网络价值观占领网络文化市场。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既应正视现有社会环境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也要尽快扭转社会对青少年道德教育重视程度弱化的现象。要彻底改变素质教育喊得轰轰列列,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现象,彻底改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象,推进青少年网络伦理教育,帮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学会鉴别和选择,树立良好、健康的网络生活心态,增强其自身抵制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从而削弱其内在的致罪倾向性,降低犯罪的概率。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3年和2004年中央相继下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并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会议进行了部署。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来讲具有战略价值和里程碑意义。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既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及时跟进,又要有公安、文化等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同时还要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培养教育功能,真正形成以家庭教育为起点、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政府部门的严格执法为主力、以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跟进为保障,构建起全社会的监管和救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建文明向上的健康网络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出一片良好的天空。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