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试论学校课程资源建设

作者:李 毅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渠道,是全方位反映学校办学理念、思想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学的核心、教学运行的手段,是教学过程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也可以说课程的质量、结构、数量,直接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规格。因此,以提高课程质量为目的的课程建设在学校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通常,课程以课程资源的存在为前提,课程建设离不开构成课程基本要素的课程资源,坚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构筑丰厚的课程资源使课程建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二是体系中的各门具体课程。如果把学科课程体系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则具体课程就是系统中相互联系着的要素。因此,课程建设一个层面上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重组、整合、优化,这一层面的建设,学校主要通过修订培养计划来完成;另一层面就是具体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体现在课程的开发、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课程资源广义上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上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课程资源从本质上来看,它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课程的存在以课程资源的存在为前提,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和活动性课程资源。通常,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活动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程,并为学生学习、教师辅导,师生互动提供平台。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而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因为一方面条件性课程资源并不能作为素材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素材性资源也不能直接构成课程,它还只能是备选材料,只有在经过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1.课程资源的主体性
  学校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学校是按照课程建设的分工把课程建设的责任落实在每个教师的头上的。因此,一门课程的建设责任人往往是某个学科或某个领域的带头人,也就是说,学校的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往往还扮演了专家的角色,他们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更富于创造精神。另外,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加丰富、能力更强、素质方面更加成熟,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具有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2.课程资源的时代性
  21世纪,将迎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世界各国都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科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已上升到绝对的优势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越多的人,获得的工资报酬也越多;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机遇也越大;拥有更多知识和信息的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加入生产过程中,而终端输出的具体的、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其带来的经济收益成倍递增,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载体主要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素材性课程资源总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而表现出来。其可分为物质和非物质的两种。
  课程资源的物质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课程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材、参考资料、电子音像产品、网络资源等,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室、计算机室等物质条件一样,也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但它们并不能够成为课程自身的直接构成要素,不能成为课程的实质内容。
  课程资源的非物质载体主要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另外,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构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其具有内生性,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其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
  
  四、课程资源的系统建设
  
  1.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1)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结构比较单一,教材长期以来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课程资源,甚至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对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重视不够,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忽视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不可否认,教材是课程资源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知识是课程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唯一。在课程资源的选择上,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会逐步占椐主导地位,而网络资源的异军突起,也为课程资源的优化提供了动力。
  (2)课程资源具有价值潜隐性。课程资源不会自觉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主体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去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具有的价值潜隐性,使得离开人的意识活动,课程资源隐藏的价值就难以被认识,更谈不上有效开发与利用。
  (3)课程资源建设纳入课程改革计划。任何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制定政策时没有考虑实施政策所需的资源,而且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因此,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必须在政策上保证各种课程资源及责任主体能够得到落实。另外,课程改革计划还必须充分考虑课程资源消耗、补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的投入,要有课程成本的观念,要适当提供设施,确保课程开发主体在需要时获得必要的材料。
  2.课程资源系统建设
  课程资源系统的建设应该采取自下而上逐层进行。首先任课教师编制课程资源包,学校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平台,并建立课程资源信息系统,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学校初步建成分级分层次的课程资源系统。
  课程资源包建设:教师针对建设的课程或课程群为单位开发课程资源包。课程资源包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条件性资源为课程基础信息、素材性资源为以知识点为标准的检索系统、活动性资源为基于网络平台的网络课程。这三部份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课程资源平台:以学科为单位,对学科所属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平台。内容包括:教学基本条件资源(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素材资源以及学科共享资源。根据学科特色,建设学科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信息系统:首先经过研讨,制定信息标准,对全校的课程资源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统一编码,依托校园网,创建课程资源信息系统,便于检索与查阅。建立课程资源的维护、更新、评价制度。课程资源信息系统分为课程素材资源库和网络课程两大部分,其内容的构成为: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是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水平,实现课程资源的价值。而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之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这要依赖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教师们的辛勤劳作去实现。因此,课程资源建设必须激发和保护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的积极性。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完成好这项任务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课程资源的品质。因此,课程资源建设应该作为学校的一项最为基础的建设任务,有计划地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