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作者:余 虹
1.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小学科学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科学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科学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科学教育的真谛。增强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科学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科学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
2.体现素质教育中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根据现行的终身教育的理论,整个社会将变成“学习化社会”。在学习化社会中,不再把以学校制度为中心的教育部门与其外的非教育部门截然分开,学校不再是社会中的一座“孤岛”,而是社会整个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环节,应努力完成作为“基础”的固有任务。所以,学校教育在完成其任务的过程中,应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有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其意义上首先确立了教师实践的课程观。它打破了学校、家庭以及社区之间的壁垒,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实施课程教育。其次,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有利于教师主体意识的加强。教师作为科学课程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可以超越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把师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经验导入教学过程,让教学真正“活”起来;还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原则
1.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特点
(1)潜在性。在教育意义上,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并没有科学课程那么明显与直接。课程资源必须经过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自觉能动地加以开发与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课程中的组成部分,从而发挥课程作用和教育价值。
(2)多样性。小学科学课程资源不仅限于教材,还应包括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各类教育资源。
(3)共享性。同一课程资源可用于不同课程的教学,所以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还能与其他课程共享。
2.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播与接受,而更多地是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和建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各种经验、发展能力和建构价值,而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完成。所以,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更多地依赖教师和学生,也就是说以学校为平台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应是教师和学生。
(2)效益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而教师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时,应在充分考虑利用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效果。
(3)参与性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该“人人参与”,以做到“开发课程资源,人人有责”:教育部门、课程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等都享有开发的权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形成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多主体的有机融合,保证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
(4)针对性原则。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课程资源,因其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存在着差异性,因而开发出的教育资源,不仅能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更应考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并注意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的现实可行性。
(5)适度性原则。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样,要避免“走过场”、“求结果”等做法,要考虑开发的广度与适度。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要考虑挖掘选择的对象、提取的内容以及内容应涉及的范围和表现的方式等问题,也要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那些适合小学科学教学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三、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研究
1.保障资金投入,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首先,上级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小学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小学教育的正常发展。学校领导应重视小学科学课程,保证科学课程的资金投资,以确保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其次,寻找社会上各阶层、各机构、各系统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可以寻找相关单位协助完成,这样不仅解决“钱”的问题,而且也拓展了学生活动的空间。
2.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师、学生、家庭及其他社会力量等人力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也是学好科学课的关键。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技能技巧、价值观念、理论素养及价格魅力等都可以成为科学课程资源。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科学素养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养是开发利用小学课程资源的首要条件。教师可以通过订阅一些科学杂志、上网等方式,获取学术新动态;也可以通过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同时,学校应注重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并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
3.充分发掘和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1)图书馆(阅览室)是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好场所,因此,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应该面向学生开放,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学校可以在楼道拐角处开办学生资料室,资料室的书籍可由学生提供,管理也由学生负责。资料室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去资料室查阅资料。
(2)学校科学实验室应定期对学生开放,当学生只要有需要就可进入进行实验,以完成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实验室的建设应注重如何向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场所和工具,如何支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不是盲目地改造实验室和配备先进的科学仪器,通过合理的配置和使用,让现有的设备和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
(3)创办生物角。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应充分利用班级生物角,而不让它因闲置而形同虚设。
(4)网络上有很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来获取所需的科学知识,开设校园网,让学生把自己学习科学的体会、发明的一些生活小窍门等在校园网上发表,与同学共享。
4.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校外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课程资源和素材,这是科学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无论是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还是条件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都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5.挖掘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为科学课程服务
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是交叉与互补的,因此,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要充分发掘科学课程特有的资源,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钟启泉.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郝京华.小学科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吴刚平.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 钟启泉.崔允氵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8] 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3(23).
[9]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1).
[10] 陈曦红.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