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思维模式与文化影响下的语言特点和英语教学

作者:张新立




  思维模式和文化对语言有强烈影响,从而导致语言的鲜明特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比较和论述汉英语言特点,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把这些特点交代清楚,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依托和借鉴这些特点,促进对英语的掌握。用教育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先行组织者”,它“用于在学习者已知的和其需知的断裂之处建立沟通的桥梁”,[1]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一、思维模式影响下的汉英语言特点
  
  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中国思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象征性和暗示性;而西方则重视语言的分析性、逻辑性和形式结构化。”[2]这种区别鲜明地反映在中英文的句子和单词中。在英语教学中,及时结合例证把这种区别给学生讲解清楚,能使学生具有学习英语的良好心理定势,在汉英语言特点比较中发挥主动性,提高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西方思维模式的分析性,决定了英语语句的分析性特点。有分析就必须有逻辑和形式结构,就要注重精确性。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构成有内在不同。英语(尤其书面语言)强调句子的形式结构,英语语法明显地表现在语句的形式中,用完整和严密的结构表达意义的完整和严密。汉语的句子强调意义,汉语语法隐含在语句里,不太注重完整和严密的结构。英语语法中的时态,汉语没有。有些语气、语态和汉语也有不同。汉语用些助词或用上下文的背景,让我们理解特殊的时态、语气和语态。而英语主要靠语法(当然也有背景的作用)来让我们理解。对英文句子强调精确性的问题,中国学生常常不甚理解兼有不满情绪。汉语的象征性和暗示性使我们习惯了对英文文法精确性的忽略。如果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台湾诗人和翻译家余光中对此的看法,会使学生从这种疑惑和不满中解放出来。“英文文法有些地方确比汉语精密,但绝非处处如此。有时候,这种精密只是幻觉,因为‘精密’的隔壁就住着‘繁琐’。汉语说‘他比班上的同学都强’,英文却要说‘他比班上的任何其他同学都强’。加上‘任何其他’并不更精密多少,就算精密一点,恐怕也被繁琐抵消了吧。……同样,英文说‘汉城气候比台北的(气候)热’,也不见得就比汉语的‘汉城气候比台北热’精密多少。”[3]了解一点语言学家在这方面的争论,很有必要,使我们能对此心领神会;而我们学习这种语言,就得按它的特点来组句。
  思维模式的整体性和分析性,还表现在两种语言的字词表现力上。一般而言,汉语中的许多字词所指的概念,概括性比英语相应单词所指的概念概括性强。比如:汉语一个“牛”字,把所有的各种各样的牛都包括进来了。对此,英语找不到一个准确对应的单词。当然,因为特殊的文化因素,汉语有些字词所指概念的分辨性又强于英语单词,如对家族成员的称谓上就是如此。
  汉语虽有词类的区分,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给予太多注意。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必须明确英语的各种词类,而讲英语的人也会对此自然地予以注意。这也是英语语言的分析性所决定的。汉语词性的变化没有形式上的改变,但英语单词,当作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使用时,形式上一般会有变化。汉语字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次序,比较固定。英语单词在句中位置或和其他单词的先后次序,根据词类、句意或别的需要,会很灵活。
  语言分析性和严密性的需要,还决定了英语名词单复数的区别。对英语名词单复数的掌握,是中国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汉语不作这种区分,单数或复数,可数不可数,不妨碍我们正常交流和思考。但英语讲究这种区分。哪些词只可作单数、只可作复数或单复数均可,都有明确规定;哪些是可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哪些词可兼有这两种属性,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在某些特殊场合,这种规则的破坏有其深意,在此不作讨论)。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就此给学生强调一番。汉语不介意这种区分,但英语介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把它当作问题,因为他们习惯了。而讲汉语的我们没有这种习惯,就需要把它当作问题认真对待。
  对于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应早点给学生作出解释,以使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举一反三,而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文化影响下的汉英语言特点
  
  语言学家戴炜栋和何兆熊指出:“作为文化基石的语言与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学习一种语言与学习该语言的文化不可分离。”[4]汉英语言特点受到各自文化的强烈影响,依从于各自的文化。对于这种关系和由此产生的语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应尽早和尽可能地给学生指出并且给予恰当解释,才有利于英语学习。
  英文单词和汉语字词,绝非一定的对应,字典上的汉语解释永远只是大概的解释。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外语词直接表达的是相关的概念,而不只是本族语中相关的词”。[5]其次,还要给学生指出,不同语言的词虽然可以表示相同的概念,“但它们绝不会是真正的同义词”。[6]英语单词所喻指的概念是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含义。汉语字词的概念所喻指的是汉语文化背景下的含义。语言学家萨丕尔强调,语言和文化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是,语言的内容和文化有密切关系。[7]
  有的英语单词因为汉英文化背景的不同,找不到对应的汉语字词,这也是常见的。有的英文单词,必须用不同的汉语字词才能大致说清楚。比如一个常见的单词appreciation,它兼有感激、欣赏和正确评价等多种含义。我们汉语中没有这种确切对应的词。除了文化背景对单词和语句的影响之外,还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来决定语言的意义。[8]英语单词(包括介词)必须联系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才能正确应用。
  在英语教学中,单词的本意或词源学的含义在有条件和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教给学生,由此,可使学生从文化和文化演变的角度或具体语境的角度了解该词的确切含义,摆脱课本汉语有限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化”的过程。文化的变迁也导致语言的变化。无论汉语英语都是如此。比如,welcome这个词,中学生都知道是“欢迎”的意思,而实际上这个词来自well come(“来得好”)的合成。如同现在我们常听到well done(“干得好”或“做得好”——总有一天,它们也会合成为“weldone”)。无论谁来得好,不是所谓“来得真不是时候”,那就意味着主人“欢迎”来者。1922年辜鸿铭会见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时,当时国内文章的记载就是辜鸿铭“用英语说:‘来得很好,请坐!’”[9]由此可见,“欢迎”这个汉语词是个较时新的词。中学课本里教学生,当对方说:“Thank you very much”时,惟一正确的标准化答案是:“you are welcome!”汉语译成“(您)不必客气!”这是个意译典型。其间的汉语文化含义依次递进为:您“来得好”——“受欢迎”——“我很乐意为您效劳”——“刚才您那么说,真是太客气了”——“您不必客气”。英语国家的人,有时会为了这句you are welcome而再次感谢,因为这句话含有新的好意和善意。另外,想想我们的汉语,当别人向我们表示感谢的时候,难道我们就只会说“不必客气”?实际上,在英语中,以下所有回答在一定场合下(具体语境)都可应用。如:sure,certainly,of cause,ok,all right,that’s noting,nothing等等。类似的句子,如果能给学生作一番考究的话,学生就能理解它们的实际用途。但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无法顾及这一点,灵活的语言被标准化考试僵化了,逼得学生死记硬背,使他们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严重影响英语教和学的效率。在此,重提语言学家洪堡特的论断很有意义:语言就其真实的本质来看,是某种连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事物。要注意观察活语言的真实图景。[6]
  对单词和句子的掌握,需要对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在课文段落或整篇文章里,文化背景的作用更为重要。很多学生在学英语时用汉语的文化背景去理解,难免出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就文化和具体语境的区别多做辨别和提示,“帮助学生跳出自身文化的圈子,从目标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10]
  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其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汉英语言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比较,主动掌握并为学生讲解汉英语言在这些方面的不同。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和分析,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加深学生的英语学习和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 Robert Marzano et al.Classroom Instruction that Works.McREL,2001.117.
  [2] 廖七一.文化观念与翻译.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76-177.
  [3] 黄维木梁,江弱水.余光中选集第四卷——语文及翻译论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89-90.
  [4] 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英文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38.
  [5] 马涤尘,马宁.外语教学的心理基础.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68.
  [6] 维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24.
  [7]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2-196.
  [8]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51.
  [9] 李泽平.民国野史大观.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86.
  [10]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