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杨永巧




  新课程的物理实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使之形成热爱科学、热爱物理,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所以新课程特别突出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实验者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以发现新事物、新规律,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求、观察、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做探究性实验通常包含下面七个环节: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讨论。6.评估。7.交流与合作。教师作为主导者和组织者,在做探究性实验时应如何指导学生呢?笔者认为在这七个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程度和方法应该是不同的。
  
  一、对“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
  
  引导学生对探究对象及其相关物理量思考的方向和线索,注意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矛盾突出、带有悬念。例如:提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用手轻按桌面会使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把数根蜡烛点燃着排放在大鼓面前,然后敲打大鼓,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可能会有哪些猜想?
  
  二、疏导“猜想与假设”的方向
  
  让学生自由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力是探究性实验的精神之一。但猜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应注意猜想的方向,这时教师应是一位船长,牢牢把握好航向。
  例如:2004年无锡市中考命制了这样一道考题。例1、现有各种规格的不锈钢丝和铜丝。请你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比较不锈钢和铜这两种材料的导电性能。
  (1)实验研究中对不锈钢丝和铜丝的选取有什么要求?
  (2)你用什么方法显示材料的导电性能?(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加以说明)
  作为考题时,学生只要按题目的要求进行解答即可。但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探究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要给予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使学生获得对猜想与假设的正确认识。
  
  三、重点指导“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目的和已有的条件,并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的装置和器材,从而较合理地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这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中涉及多个物理量之间相互应变的状况,进行常规科学处理的方法。在待研究的物理规律中,常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如:在运动学中常涉及时间t、距离s和速度v。在动力学中涉及更多的物理量,如:加速度a,外力F,质量m,时间t等。电学中则常涉及电流强度I、电压U、电阻R等。在这种情况下,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先固定一个或多个物理量不变,再分别测出剩下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时,更多的要考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操作的探索性。如上述例1,根据题目的要求,至少可以设计的实验原理图有以下几种:
  
  图中R1为不锈钢丝,R2铜丝,A、B两点间准备接入不锈钢丝和铜丝。
  
  四、要注意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两种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一种是把数据列表比较,通过对比和一定运算,找出相应的物理规律。另一种方法是作图法,把测量的数据画成图像,从图像上直观地将物理规律显示出来。同时应使学生明白列表和作图两种处理方法常常是互相配合使用的,并且各有优点。所以对不同的实验应选择相适应的处理方法,就更加有利于找出物理规律来。如上述例1可以通过列表比较: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方法
  
  要探索出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观察、测量和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抽象思维,才能得到相应的物理规律或概念。这一过程一般是先对数据和图表进行分析对比,然后再进行综合归纳。而在分析阶段又应注意用先定性、后定量的程序来分析,最后在分析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总结出实验所探索得到的物理规律。
  对上述例1的图(1)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学生通过对A1、A2两电流表读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与读数大的电流表串联的金属丝的导电性能好。对其余原理图所得数据的分析依此类推。
  
  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误差的能力
  
  探究性实验重在过程的体验,它可以因陋就简地开展实验,故实验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要允许存在误差,甚至较大的误差,这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但要知道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的措施,明确在误差范围内科学规律的客观性。
  如对例1图(4)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依据图(4)原理图先后两次伏特表的读数相同,这一探究结果与日常的经验不符。回想一下实验操作过程,是否已经保证金属丝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两次伏特表的读数是否有误,实验原理是否合理等方面加以分析,从而得知实验结论是否可信。如果经分析得知实验结论不可信,需尝试改进实验探究的方案。
  另外,在开展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实际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特别对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弱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廖柳洁.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中学物理教学探讨,2004(2).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