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生态学视野下的教育研究

作者:李永才




  目前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场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动因之一是来自于学习领域最近的研究成果。几十年来,人们在学习与认知领域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不断更新已有的认识,从本世纪早期推出的行为主义教育,历经了建构主义理论,一直到今天的生态思维,有一个渐变的痛苦探索过程。生态主义教育学融认知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为一体,为我们在一个集个体、社会与物质环境等因素为一体的统一框架内解释人类的认知活动,奠定了较为合理的基础,它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活动的理解[1]。虽然生态主义教学观还有自己的软肋,理论和实际结合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但生态主义教育理论对人们认识教育的本质有重大的启示,对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一、教育生态学的内涵和范式
  
  教育生态学和生态学之间具有相似的内在机制和内涵的一致性。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动态平衡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环境系统。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它的出现使我们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育,并且帮助我们找回教育中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本体[2]。
  立足于生态观的学习既强调继承性与适应性,又强调创造性与发展性。强调创新目标的生态观指导下的学习是一种更高水平、更有价值的学习活动。生态观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为环境的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在这一动态的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与其他要素发生不断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保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3]。教育生态学强调学习者与环境的亲密、和谐、动态平衡的协调关系,认为对这些复杂的关系的合理处理,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是促进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教育生态环境指的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此外,教育生态学还考虑教育对象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试图从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等因素的综合观察中,谋求建立相互和谐、彼此促进的关系,借以促进社会整体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教学研究的生态学范式是指人们借鉴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学现象和规律时所形成的一些共同的观念、理论与方法,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及原则。这种研究范式把教学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组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每一要素在维护生态的平衡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方法吸取了以往研究范式的优点,主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和整合[4]。它要求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应充分考虑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教学系统中的单个因素,不能人为地破坏系统中的因素,而要崇尚自然,在自然的情境下教学,要认识到教学过程具有复杂性、变化性和灵活性。
  
  二、生态理论对有效教育的启示
  
  1.环境理论。生态观点认为,世界是一张相互关联的网,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运转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它也必须依靠生态系统的延续而生存。根据这一原理产生的教育生态取向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教育生态学认为,人、教育、环境彼此相联系,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学习是学习者跟生态环境进行的互动,那些有利于身心条件发展成熟、发挥作用的环境便是理想的教育生态环境。生态观强调教育教学情境和感性教学内容对学习的重要性。要开展有效的学习,教育者首先需要营造和建构符合生态取向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则需要处理好自身各要素之间、自身与环境之间两个层面的关系。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学习的外部生态环境,要成为高效的学习者,需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机能运作,不断地自学习、自发展、自进化,使自己不断完善对复杂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3]。生态化教育是促进人的创生的教育,生态教育观认为学生的潜力不是遗传的,是学习主体在学习环境中与其他因素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因而也是无限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个体通过强有力的适应性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对外界条件的依赖,从而获取终身发展的机会[5]。
  2.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在生态学理论中,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空间和功能位置,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如果物种形成并拥有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就可以弱化与其他物种的恶性竞争,确保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的有序和稳定[6]。各生物单位都倾向于占据不同生态位,用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通过生态位的分离来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共同生存的目的。目前,生态位理论已经在教育生态学、教育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和借鉴。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教育现象,为我们重新认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教育生态学中,学生个体被视为生物个体,学生群体被视为生物种群,他们也都有各自的生态位。遵循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差异大的个体,彼此之间的竞争就小,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态位,每个生态位都有一定的优势,生态位的分离程度同物种间的共存成正相关,即分离程度越大,共存的机会就越大。以前人们更多地研究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的关系,现在则是更多地关注生态位分离与共存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应该准确认知每个学生的生态位,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教师要较好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等知识,科学分析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模块,选择和创造出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多元智能和差异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该理论的出现为生态观点提倡的差异教学论建立了一个宽泛的差异智能体系,拓宽了教师的差异思维空间,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生来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教育应该充分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由此,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提倡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适应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研究也表明,受教育者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教育。学习是多向性的,思维的差异性和学习风格的多样性,实际上也是一种丰富的重要的教育资源。差异发展是实现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差异教学论旨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和教育教学观的更新,对进一步推进我国课程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多元智能理论和差异教学理论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受到普遍关注,因为它对个体差异性的关注和人本化的思考方式在教育实践应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使人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前景。多元智能的目标是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具有九种智力,这些智力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方式和强弱程度有所不同,而每个学生从本质上都是独特和出色的。这一认识能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这样的学生观使得教师倾向于对每一位学生持有肯定的态度,学会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和接纳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进而获得成功的教学和学习。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从整体上认识自我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自己。和谐自由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形成,生态理论倡导的差异教学和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环境与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和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葳,王大为.生态学习观及其教育实践启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1).
  [2] 关文信.西方教育生态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监控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3(11).
  [3] 安蓉,陈伟华.基于生态学习观的学习模式与农业技术教育.安徽农业科学,2007(5).
  [4] 李森,胡守敏.后现代视野中的教学研究范式.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6).
  [5] 傅金兰.课程生态观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当代教育科学,2005(1).
  [6] 李景春.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教育科学,2006(3).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