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论教师权威的重构
作者:李红林 康艳萍
一、教师权威概念的界定
教师权威是权威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师权威,是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是指在教育领域里,教师依据该领域所确立的目标与规范对学生的控制与管理,从而影响学生,并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观点中服从并依赖于教师的影响力量。
然而,以上都只是从理论的层面界定了教师权威。而美国学者R·克利弗顿和L·罗伯特参照韦伯的理论对教师权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并进而说明制度性因素形成的是教师的制度性权威,个人因素形成的是教师的个人权威。制度性权威主要由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法定权限所决定。个人权威主要由教师的个人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所决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由此可见教师权威的独特个性决定了它存在的必然性,教师权威存在有它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二、传统教师权威弱化的表现
1.知识传授上的弱化
在原来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成了强有力的知识边界的看守人,成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源头。但是,新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从而摆脱了传统知识观的限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创新。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教师需要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是传递知识给学生,学生只有主动对信息进行建构才能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为指导学生如何获取、选择、处理、利用信息,使学生获得种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教师以往所扮演的“知识上位者”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权威日趋削弱也就有其必然性了。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教师权威弱化
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或者是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能把所学知识用来解决日常实际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课题并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由专家或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也不是完全由学生的主观意愿确定的,它生成于学习者和学习对象的交互过程,师生的交互活动过程。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增强,使得教师权威的弱化成为可能。
3.师生关系的改变使得教师权威弱化
传统的教师权威过多地是表现在对知识的绝对占有上,教师权威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对教师是绝对听从,教师与真理是差不多同名的。学生在生活,学习,观点中服从并依赖于教师,这种知识传授式的师生关系,奠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但是随着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打破了教师独占知识的局面,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得以拓宽,对知识的理解也不仅仅是教师所说的一家之言,而是百家争鸣的大讨论,从而,教师不再是学生眼里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和他们有着平等地位的教师。
三、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新型教师权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凭借社会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等所赋予的社会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交往,以自己博大精深的学识、高超的教育智慧以及完整的人格等整体精神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对学生产生强有力而持久的影响力量。不难看出,这种教师权威既强调知识、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客观因素的作用,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它实质上不是对传统教师权威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师权威的扬弃与超越。
1.伦理道德示范者的需要
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中存在的主导和非主导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矛盾与冲突常常会加剧,致使学生经常面临着从多元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中自主选择的痛苦,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不确定性和模仿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正面角色榜样作用是学生发展中所必须的一种正确的引导力量,这必然会导致因为角色榜样而产生的权威影响力。
2.社会对教师角色期待的需要
师生交往是一种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交往。教师在经验和常识等方面都处于“上位”,拥有未成年人无法企及的先天优势。社会要求教师扮演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等社会角色以及父母的代言人、知识传授者、学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等育人者角色,代表国家和社会实施教化。这些都赋予了教师以制度化的权威。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不变,则教师的权威也将不变。
3.教学过程本质的需要
尽管教育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了,但是教育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改变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尽管教学过程认识任务的完成会因教育技术的完善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但其发展任务的完成却不会由此而受到影响或者取消。因为教育技术在知识信息传递时表现出的机械性容易使学生出现思维僵化。只有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解释和启示,才能使学生活跃思维。可见,教育技术并不能替代教师在育人方式上的优势,它只有与教师育人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如何建构新型的教师权威
1.重视教育
教师的权威与教育的地位密切相关。只有真正把教育摆在战略地位上,教师在整个社会中的权威才能得到提高。为此,国家和社会要加强宣传教育作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全面认识,克服各种急功近利、重物轻人的思想,加大对教育投资力度。重视教育的具体做法可以表现在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使教师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吸引社会上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流向教师队伍,以此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威信。社会是进步的,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建立和健全教师进修系统,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现有教师的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还有就是对教师实行充分的教学赋权。
2.重视教师群体权威效应
新课程改革大纲的制定,提倡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根据不同课题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的内容可能涉及学生所学的所有知识领域,如计算机知识,工艺制作方法,实际操作等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是要求教师们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因此,对学生来说,指导他们的不仅有本班的教师,本学科的老师,可能还有其他班以及其他学科的老师,有时可能还会需要与外校的教师合作。因此,教师们因改变原来传统的孤立教学的模式,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能力和风格,学会和其他教师合作,让学生感受到整个教师群体的力量,树立起教师群体权威。
4.实现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
首先,教师的是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再也不是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识别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能更快更好地从信息化的社会中提取他们需要的知识。其次,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社会是变化前进的,知识的更新速度是惊人的,昨日的知识可能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是无用的知识,而如果教师还是本着我原来学得很好,不用再学习的态度,躺在功劳本上,靠老黄历来教育今天的学生的话,那是行不通的。我们要重新审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不要害怕学生超越教师,在信息化社会,这种情况完全是有可能发生的,在某个方面学生强于老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教师在学生学习期间的作用。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5.构建平等和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体现着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它不仅折射社会关系和教育理念,而且影响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新型教师权威的建构,要求打破传统的,旧的对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和完整人格的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以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主动地走近每一个学生,师生相互接纳,共同沉浸在教育情境中,无形中树立起教师的权威。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