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论教师礼仪与尊师美德的重塑

作者:何红梅




  轰动一时的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视频辱师事件”及类似辱师事件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师道尊严问题。不管是从现实的角度还是站在国运兴衰的高度,都应大力倡导“尊师”之风,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面对学生尊师意识普遍淡化、师道尊严缺失的现状,我们该反思师道尊严缺失的根源,探讨学生的尊师情感的来源和找寻尊师美德重塑的对策。
  
  一、教师礼仪概述
  
  礼仪是维系社会正常活动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体来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社会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教师礼仪的根本含义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学生、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它所具有的示范性、审美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无论是我国古代还是西方都对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重视教师的礼仪修养。荀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意思是:礼仪是规范人的行为的,教师则是修正礼仪的。没有礼仪怎么能修正人的行为?没有教师又怎么能知道礼仪的正确与否呢?西方著名礼仪专家埃米莉·汉斯特在其巨著《西方礼仪集萃》中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法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平易近人。它看似一些繁文褥节,却可使生活变得和谐而美好。”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礼仪规范,影响着学生的礼仪习惯,更影响教师自身的良好职业形象的塑造、职业尊严的维护和威信的提高。
  
  二、教师礼仪和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意识到通过自身的礼仪修养这一潜在的教育要素来赢得学生尊重这一途径的作用。教师具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可以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变成一种师生间带有心理亲和力的友谊交往,从而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热情,以更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社会利益矛盾较为突出,社会公德滑坡,道德行为失范,以及教育产业化、企业化等观念的不良影响,使师生关系发展呈现出一些不良的趋势,从根本上看,我们还得从教师自身礼仪修养的提升上重塑“师道尊严”。
  这种师生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师生情感的淡漠化、教师责任感的功利化和师生角色边缘化的“三化”趋势上。
  师生情感的淡漠化即师生关系日趋淡漠。少了过去那种教学相长、屈膝谈心的情形,多了例行公事似的说和听,缺乏心灵的碰撞和沟通。
  教师责任感的功利化即师生关系蒙上一层厚重的功利色彩。教师认为,学生交了学费,我不得不去教你;学生认为,你拿了我的学费,你必须教我,但听不听是我的事。有的教师仅为“五斗米”而教,上课照本宣科,下课夹着讲义走人;有的教育态度粗暴,“通不通,三分钟”,只会用高压手段压人、训人;有的对学生放任自流,只管教不管导。
  教师角色上边缘化即师生关系流离于师生、师徒、朋友甚至社会人边缘,教师愈来愈像知识“出售者”,而非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学生也从传统的求学角色淡出,愈来愈像知识的“购买者”。
  
  三、反思师道尊严,提升教师礼仪
  
  师道尊严是儒家文化在师生关系上的体现,是封建专制时期师生关系的传统和总体特征,我们在批判这种唯师独尊式的专制教育之消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正本清源,看到师道尊严对于我们弘扬尊师重教、塑造人文精神,重建我们的道德秩序、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尊师美德要重提,尊师传统要继承,当前尊师美德缺失有着多方面的根源。从教师方面讲,是教师礼仪的缺失,教师责任感的功利化。从社会方面讲,是师生角色上边缘化和师生情感的淡漠化等等。我们重视教师礼仪修养,首先要重新思考传统师道尊严,继承它的合理因素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资源的应有态度,并用其指导教师礼仪修养的提升,来实现尊师美德的重塑。
  
  四、尊师美德重塑的主要内涵
  
  重新认识尊师美德,从教师方面说,至少包含如下三层含义:即“师德”、“师道”、“师严”,这三方面是教师有尊严、受尊重的必备条件。
  首先,强调“师有德”。“师道尊严”作为传统儒家文化赋予我们的教育理念,在其创始人孔孟那里就已经强调德高望重是为师的重要条件。孔子的为师之道在《论语·宪问》中有很明确的阐述:何为师,“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意思就是说:我为什么要为他去劳作呢?因为我爱他!我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教育呢?因为我爱他!教育是具有爱心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在孔子看来为师之道在于仁也!“师者,人之模范也”。荀子也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即只有具备了善的品质才可教育他人。可见,先人所说的教师具有的仁、爱、善是为师的重要条件,教师是道德教化的楷模,师德是教师及其教育受人敬重的基本前提。
  其次,强调“师有道”。《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记》这句话就认为促成“敬学”的根源在于“道尊”。也就是说,只有教师严于治学,才能获得崇高的地位。教师只有通过提高知识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地位。这是我们梳理古人贵师重傅的历史得到的启发。
  再次,是“师之严”。为师之道,以严为尊。前面两点“师德”与“师道”是从现代意义上的教书和育人上来提的,强调教师既是“经师”更是“人师”,是指教师为人和治学的严谨。
  
  五、遵守和实践教师礼仪是尊师美德重塑的基本途径
  
  如前所述,重新认识师道尊严,才有利于教师尊严的提升。教师良好的礼仪修养是教师自尊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是教师向学生表达师爱的具体形式。教师礼仪是对他人的尊重和自尊的有机统一。正所谓,爱他人就是爱自己。因而,要实现传统师道尊严的重塑就从遵守和实践教师的礼仪规范做起。
  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经验、现代化的的教育能力和健康的身心,还要有为人师表、受人尊重的外在形象,良好的礼仪修养是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途径,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礼仪作为内在道德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体。实践教师礼仪规范,重塑师道尊严从小事做起,从习惯养成做起,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在他四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提倡“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以满腔的热情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他热爱的学生和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仁者爱人”,以他的仁爱之心施于学生,培养了师生间深厚的感情,从而发生了人格感化作用,形成师爱生,生敬师的和谐师生关系,这种“仁”思想指导下的教风应成为我们为人师的典范。
  第二、严谨治学,学而不厌
  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教师角色的职责决定教师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教师自身应该成为热爱真理的典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应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启发学生求真务实。
  第三、严格管理,讲究艺术
  “严”者,严格、严谨是也,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在某种意义上看,“师道尊严”是指教育者应当以严格的要求与管理、严谨的治学态度向被教育者传授科学知识与真理。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上,概括性地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境界的较多,起码的行为规范强调得较少,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更是缺乏,使得一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具有实践操作性的礼仪,常常把严格要求和管理同训斥、讽刺、挖苦、体罚学生等同起来。虽然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这话没错,但任何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我们应宽容地对待成长中的学生,选择让学生感受有尊严的方式来对待学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富有成效。礼仪的价值在于维护和体现人的尊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讲究礼仪,教师良好礼仪修养体现为一种教育艺术。如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注意适当的场合,用真诚的表情,入情入理的言谈等,考虑学生的合理愿望,维护他们的自我尊严。可以先从自己问题讲起,然后迂迥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批评前先赞扬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等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使学生接纳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起教师的威信。
  
  参考文献
  [1] 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 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道德与文明,2002(1).
  [3] 张东娇.师生关系新走向:双向式“师道尊严”.教育科学,2007(1).
  [4] 孙丽丹,张东娇.论现代师生关系中的“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当代教育论坛,2005(8).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