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创新策略探索

作者:吴昊文 吴志敏




  一、班级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与传统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个体行为,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其弊端表现为:班级管理目标标准化——将所有学生塑造成规格相同的标准化产品;班级功能单一化——班级成为班主任实施管理的工具;班级管理机构行政化——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建立起有等级分工的行政管理框架;班级管理模式权威化——以对班主任权威的服从为前提,实施权威化的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功利化——趋同于学校领导或班主任意志,忽视或无视学生的成长需求,重视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其内在价值[1]。这种班级管理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也制约了班主任工作价值的实现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总目标,避免传统教育理念下班级管理的弊端再现,我们认为,班级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让鲜活的生命矗立在自己的心中——班级管理必须凸显人文性
  班级是由鲜活的生命体所组成,充满生命活力。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意义的鲜活的生命体,是具有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独立的人。
  2.从学生的发展来思考今天的教育——班级管理必须凸显前瞻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一质的规定性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发展来思考今天的教育,必须从明天的需求来为今天的班级管理定位,必须用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进行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前瞻性首先体现为班级管理理念的前瞻性。班级管理的基点既要着眼于学生的今天,又要着力于学生的明天;既要以今天的公民道德标准规范学生,又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素质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一流修养、一流学识、一流体魄的信念与行为。要让学生胸怀宽广、志存高远,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愿望,使班级成为学生生长爱国之根、创造之根、德性之根、文化之根的沃土。
  班级管理的前瞻性还要求班主任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与时俱进,要有丰富的学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运用多维的思维方式调整班级管理策略。
  此外,班级管理的前瞻性还应该包括管理技术层面,比如将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手段运用于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互联网技术,不断拓展班级管理的内容,架构师生沟通、生生交往的桥梁,锻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和谐的班集体。
  3.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班级管理必须凸显自主性
  我们在实践中常会发现,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即使有些班主任十分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往往不能得到学生热烈的响应,参与者少,观望者众。追究这种现象的成因——一是由于班主任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由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较多地依赖父母,自主性、独立性相对较差;三是由于学生富于想象,富有激情和创造,在班级管理方面常会冒出新点子、新思路,但由于考虑问题欠周全,在班级管理中常会出现些许漏洞,而班主任不恰当的评价,导致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逐渐消退。
  班级管理的自主性重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应该具备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自觉性。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内化为班级成员的自觉需要,更好地实现新课程下班级管理的目标。
  
  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班主任要以生为本,实行民主管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赋予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新的生命活力,有教师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这是适应新课程需要的。班级管理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探索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策略。
  1.创建独特的文化氛围——实施环境育人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班主任要让学生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充满生命气息的、互动生成的班级文化氛围中。整洁的地面,美观的陈设,个性化的专栏,图文并茂的板报,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更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让教室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港湾,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室设计与布置的主权要归还学生;要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要渗透情感化和知识化;要突出整体化和动态化[3]。各班可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充分酝酿,自行设计,彰显班级的独特个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渗透制度育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没有刚柔相济的班级管理制度是不行的。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班级管理制度的制订要做到严、细、活。由于学校制度文化的规章设置、仪式和传统的形成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感受到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不带有任何逆反性[4]。所以,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育人功能。
  3.实施科学的民主管理——落实管理育人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过:“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要实行科学的民主管理。在开学初,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搜集学生个性化资料,比如作品、成果等,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和班级实际,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讨论,在班内设立不同的服务岗位,如图书管理岗、卫生监督岗、纪律检查岗、学习互助岗、宣传报道岗等,由学生民主管理。各岗位的管理人员通过毛遂自荐、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努力做到“人人有岗、个个尽责,鼓励兼岗、定期轮岗,真诚服务、各展所长”,力求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能获得一个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角色,能够为集体出力、为大家服务,能张扬自己的个性特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思想得到了升华,情感得到了陶冶。
  4.营造正确的班级舆论——强化思想育人
  班级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中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它常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班级成员的动向和言行。正确的班级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重要力量,是班级成员健康成长的精神环境。舆论和班风具有无形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对班级成员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制约班级成员的个性发展。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努力营造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班级气氛,让班级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5.组织丰富的主题活动——倡导活动育人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班级管理实际行为,就是要求班主任组织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为班级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情境,促进他们成长、成才。让主题活动成为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是我们开展丰富主题活动的价值追求。
  “班主任的工作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班主任的工作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自身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教育精神,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让班级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黄正平.专业人视野中的中学班主任.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4.
  [2] 教育部基教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0.
  [3] 谢世腰等.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6.
  [4] 陈琦.学校制度文化·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内蒙古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