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内容选择
作者:刘 亮 马 静
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或学生自己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式,不同学段学生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和体质健康标准的总体设计。
体育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实施,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课程教育的文化成果,使学生在全面接受体育文化教育的同时,在体质、健康、体育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教育;活动课程主要以自由组织和自由活动的方法进行实施,目标要求是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在体育健身娱乐及其他比赛活动中的身心体验和学生个性的培养。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看,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多序列和多层次的。所谓的多序列是指有序列的体育学科课程内容和一系列的活动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包括球类、田径、武术、体操、游泳、游戏、“达标”、体育健康理论和体育卫生保健等内容,所谓的多层次是指我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体育课程计划”、“体育课程标准”、“体育教材”等,它们实属体育课程的载体,也是体育课程的科学规范和设计的具体化表现形式。体育课程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等,但就其本体功能而言,应当是传承体育文化。由于体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才使体育课程教育显得丰富多彩,同时也为体育课程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体育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体育课程教育结构层次来实现的。体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三者互补,实现体育课程的完整功能教育。体育课程的本质和本体功能,实际上是对同一个认识对象从不同的视角来考虑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本质可定义为:体育课程的各个部分、内容和要素,按体育课程的基本规律和逻辑关系进行设计和优化组合,在符合体育和教育规律和原则要求下,通过实施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体育文化成果信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促进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以及形成良好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二、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就目标特征、内容和行为的统一性,可分为身体发展目标、动作技能目标、认知发展目标和情感发展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的起点,也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归宿。
1.发展和增强学生体质
我国1960年以后的体育大纲都把“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看作是学校体育课程的第一任务。现行的体育教学课程所确定的体育课程目的任务第一条也要求:保证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我国的《学校体育卫生条例》在谈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时也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摆在第一条。国外也有许多把“增强学生体质”当作体育课程的第一目标。可见,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第一目标仍然是“增强学生体质”。
2.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现代体育课程不能只注重暂时的体育实践效果,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学校专设的每周两节体育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身体运动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其根本职能还在于为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地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世界许多国家都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前苏联强调向学生传授卫生、医疗、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日本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重要的活动技能和技巧,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运用它们的有效手段;美国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身体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环境;德国强调学生学习有关身体的知识,通过身体活动,掌握运动和游戏进行的方法。体育文化素养还包括简单的体育专业方面的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篮球时,可简单向学生讲解篮球的产生发展、人文典故、简单的技战术原理等专业方面知识,体育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各项体育运动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能力和习惯,健康的身体人人需要,健康身体的获得,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长期的锻炼,换言之就是终身体育。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忽视了面向社会和未来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各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能力和习惯,显然抓住了体育教学的实际和关键,这不仅对学生时代有意义,而且对将来的一生更有意义,它将为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学校体育是人生体育的黄金时期。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全方位的,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和深刻的内涵。体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包含着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感悟。体育内在包含“德、智、美育”的观点。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在确立课程目标时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必须配合育人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向,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把体育与品德教育,美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团结互助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怕挫折的意志和能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结合起来,使体育课程丰富多彩。
三、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内容选择
1.以健康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方法综合化和多样化
从我国、日本、前苏联、美国等一些体育先进国家近年的教学大纲及有关文献看,体育课程目标无不将增进学生的健康摆在首要的地位。但体育课程的多目标要求决定了体育课程内容要综合化、多样化。以增进健康为核心,从体育课程目标的多样性出发选择体育的方法和手段是各国课程设置的共同点。前苏联体育课的内容除一般的运动项目和游戏外,还有职业性实用性的身体练习,如滑雪、越野、舞蹈、角力、军事体育等;美国的体育课程内容除大部分和苏联相似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上运动、冬季户外运动、探险运动及其他室外活动等;日本中学教学大纲必修课的项目只是体操,其余都为规定选修内容;中国大、中、小学选修内容时数比例不等,为16%~30%;各国还重视民族体育的开展,如中国的武术,日本的柔道、剑道、相扑,前苏联的滑雪、滑冰、古典式摔跤;美国的民间舞蹈、高尔夫球等。
2.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
体育课程内容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按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设置,必须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育文化素养得到增强和提高。科学性是指课程的选编要符合学生的运动发展水平,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同时要增加有实用价值的健身教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和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娱乐体育、舞蹈健美、韵律体操等,完善部分体育基础理论教材。趣味性是指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教材总是积极、认真对待,而对他们不感兴趣的教材总是消极对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老师重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教材的知识与锻炼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尝试。实效性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体育课程教材要有实用性,要让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最必须、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3.体育课程内容弹性化和乡土化
世界发达国家在现代体育改革中普遍形成了一种观念,就是发展个性。发展个性的体育观念反对体育的单一化,坚持体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因此,体育教材既要有统一性,又要弹性化,以适应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教育部已经把中、小学课程编制的30%~50%的权力下放给了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这亦是适应体育课程内容弹性化的具体表现。鉴于我国的国情,在以通用教材为主体的情况下,体育课程教材还要有乡土性。
4.竞技运动教材化
在体育课程中,选用部分一般水平的大众竞技项目作为教材,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是为了传授运动健身与育心的方法、手段,而不是按竞技运动目的进行训练。因而,必须做好竞技运动教材化工作。所谓竞技运动教材化是指根据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及人体发展规律等,把那些复杂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升华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材和体能手段的过程。其方法大致包括:简化技术结构,减小运动难度,使其既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身心负担;调整场地器械规格,修改竞技竞赛规则,使其能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价值内,满足学生健康需要。竞技运动教材化通常可以按照“分解—提取—改变—重构”这样一个程序为主进行加工、改造和重建,从而使其更加适应广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体现其健身性。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