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分清语文知识类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
作者:周旭东
语文知识受到语文界普遍关注是在语文新课标提出之后。“不必苛求语文知识的完整和系统”,一时间激起了语文界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千层之浪。讨论的焦点是语文知识到底摆在语文教育什么位置,表现为新课标体现的对语文知识的“淡化”倾向与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交锋。对此,我以为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说,新课标提出的所谓“淡化”语文知识的思想是有其客观历史背景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语文知识方面追求得过多,讲解得过细,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再说语文知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体系,讲全讲深讲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而面对新的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总之,现实的和历史的都要求我们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念。然而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念并不是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这正是针对我们的学生和当下的教学现状所作出的恰如其分的举措。
现在的问题不是语文知识重要不重要,而是我们的语文知识是怎样的语文知识,我们应该传授学生以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这就引出了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另外的一个话题:语文知识的分类。
二
关于语文知识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目前大致有两种较有权威的认识,一种是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语文知识可以分成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另一种则认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下面分别解释这两种知识类型。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人们常说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词、句,如何概括段意把握文章的意义,如何评价和欣赏文学作品等;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由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即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元认知,如识字策略、选择语料策略、言语转换策略等。
显性知识就是文字表面的知识;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就是指文字深层的背后的知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就是显性知识,水面下的就是隐性知识。
由此可见,语文知识是分类型的,所以我们在谈论语文知识的时候不可笼而统之,要具体到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知识,因为不同类型的语文知识在形成能力的时候其功用不同。比如陈述性知识,它们不能直接转化成能力,只是在能力的转化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基于此,“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句话是不够严格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能够直接转化成能力,因此它们是知识类型中最为重要的知识。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较显性知识重要,它是认识的目的,但显性知识有为隐性知识的认识提供引导的作用。
我们讨论知识类型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教了哪些知识,它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
我们现在的语文知识教学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呢?关于这个问题已有专家作出了明确的解答:当前“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缺少程序性知识”、“语文课程缺少方法和策略性的知识”,总之,“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比较陈旧、贫乏和存在空缺”。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换句话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传授的是无以转化为能力的知识,即主要是能力的辅助性知识,这就大大偏离了我们教学的初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是注重传授静态的僵死的语文知识。实际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也证实了这一点。此时我们反观一下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其中的疑问不解自消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分清楚语文知识的类型,所做非所欲,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专家都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如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整合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确立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观点和建议来自于教学第一线,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理当充分肯定。但是,这些经验和方法无论是宏观的教学目标,还是微观的教学方法技巧,大都忽略(缺少)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分清楚(或没有形成)语文知识的类型,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盲目性。
教学的过程实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无非是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运用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实现这一能力。这一点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包括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比较陈旧、贫乏和存在空缺”。由于“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而陈述性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恰恰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无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了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不能实现的教学目标,还有什么教学效率可言呢?
教学效率有无效、低效和高效之说,我们认为无效的教学效率是不存在的,只要是课都有它的效果,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低效的教学。高效的教学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大凡高效的教学我们称之为好课,好课的反面是什么呢?当然是低效的课(包括所谓的无效)。但在衡量一节课是否是好课之前必须先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这节课上得对不对,是不是语文课,只有在上对课的基础上才有上好课的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传授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是不能转化为能力的知识。以这种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效率从何而来呢!“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条死胡同里越走越远。
那么什么是好课?什么是高效率的课呢?王荣生教授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他说,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一堂语文好课可分为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与读说听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的现实化(想教的内容和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趋向一致);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王荣生教授强调的是一节好课首先是教学的内容要正确,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松散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正确的内容呢?当然是在课程目标统领下,能够达成其实现的知识了,而课程目标笼统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各种语文能力的实现必须具备相应的语文知识,这种知识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可见,一堂好课,一堂体现语文教学效率的课,首先具备的就是这类能够直接形成语文能力的语文知识,要获得这类知识,当务之急就是分清楚语文知识的类型,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走在有效、高效的轨道上。
四
怎样扭转这种状况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效率来呢?我以为以下几点不可缺少。
一是更新语文知识观念,运用现代应用语言学的层次理论,认真研究,分清楚语文知识的各个层次,区别它们的类型,区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内容正确,不至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才能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在内容正确的前提下,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张扬教师的个性,促成教材内容的生成,使课堂教学放出异彩。
三是实事求是地面对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把我们的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问答、讨论、探究抛弃“霸权”,不搞“花架子”,切切实实提高课堂效率。
四是转变教师的角色,学习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既当教师又是专家,为广泛地提高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课堂效率是个多管齐下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究,惟其如此,才能看到明天的曙光。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