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交际失败研究

作者:李维滨




  一、前言
  
  在交际过程中,参与交际者总是希望自己能准确无误地把握对方的实际话语意义,也希望自己的话语总能够被对方所理解并接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遇到交际失败的情况。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对于交际理论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都从各自的角度去探讨交际的本来面目。从最初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符号学所流行的语码解释论,直至Grice和D.Lewis为代表的推理模式,它们虽然都起到了解释交际功能的某种作用,但都缺乏完善的考虑,取其中任何一种定义作为交际的定义都难以为人们所接受。而正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Sperber和Wilson在其《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专著中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在关联理论看来,有两种交际模式,一是代码模式,二是推理模式。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言语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互明的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互知的过程是附属的,也就是说,一个较为科学的交际定义应该是编码——解码和认知——推理的统一体。交际双方能达到默契的配合主要是由于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因此从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来看,一次成功的交际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即说话人的明示、听话人的认知推理以及认知推理所赖以产生的认知语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在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交际结果,甚而出现交际失败现象。本文从说话人的明示、听话人的认知推理以及认知语境三个方面分析交际失败的成因,探讨避免交际失败的可能性。
  
  二、交际失败现象的原因分析
  
  1.与说话人的明示行为有关的交际失败:关于这一点,让我们先看以下两个对话例子。
  例1(A和B是母女关系)
  A:你昨晚去哪里了?那么晚才回家?B:去“网吧”了。
  A:什么“网吧”?B:“网吧”就是“网吧”。
  A:哼,肯定不是什么正经地方,以后别出去了。
  例2(A指着B的车)
  A:Is that your car?B:Hmm…er…yes?
  以上两例对话中造成交际不成功现象的原因。
  ①明示行为的缺损与忽略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离不开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的交际。所谓明示,就是指说话人向听话人显映一个使某件事显映的意图。明示行为的作用包括:a:明示行为的“示意”目的。b:明示行为的“施意”目的。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如果没有了这种“明示性”,即使在语境中,听话人也难于甚至无法进行推理或理解具有多种意义的话语。例1就属于这种情况:B觉得向A解释“网吧”一词很费力,可能心情也不好,于是就不想作出解释,这样B所说的话不具有“明示性”,A进行推理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从未听说过“网吧”一词的她在无法做出准确推理的情况下而未能成功交际。
  ②单个的明示行为不能导致多种理解
  Sperber和Wilson的交际原则一般不允许单个的明示刺激导致多种理解。例2中A则违背了这一原则,A指着B的车问“Is that your car?”可能要表达以下几种意图:a:我可以搭乘你的车吗?b:你的车挡我的路了或者你的车违反了交通规则;c:A想恭维B的车或表示藐视和嘲笑;等等。虽然B很容易就知道说话人意义的第一层面,即话语意义;然而他却很难揣测隐藏于A的问句背后的第二层面意义,即交际用意,所以他对A的问题有点不知所措。
  2.与听话人及其认知推理有关的交际失败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3(A拿着双鞋子来找补鞋匠B)
  A:你补的鞋子结不结实啊?B:你放心,我补的鞋子够你穿一辈子。
  A:喂,师傅,你讲话文明点行不行?我一辈子就那么短?
  例3说明对隐含前提的不同理解也会导致听话人在进行推理时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双方交际。关联理论认为推理指的是说话人提供的明示性话语中推出说话人的意图,它强调以最少的努力推算出认知效果。整个推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a.是不能展示的,即不能像逻辑推理那样通过一定的前提而推导出一定的结论。b.推理的前提是开放性的,任何想象都可以作为推理的前提。c.推理是突发性的,是普通人都具备的能力,它的形成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d.推理是可以模拟的,在瞬间所运用的假定是有限的。例3中,B的语用前提是:我补的鞋子可以穿很长时间;他所期望A的推理过程是:
  ①一辈子的时间是很长的。②我补的鞋子可以穿一辈子(夸张)。③我补的鞋子绝对结实而耐穿。然而正是由于听话人认知推理过程的上述特点,才使得A没有按照B的思路进行推理反而得出了如下的结论:①一双补的再好的鞋也顶多穿几年的时间。②照你这么说,我这一辈子只能活几年了。③你在兜圈子骂人。所以才有了A的“喂,师傅,你讲话文明点行不行?我一辈子就那么短?”而最终导致交际失败。
  3.由交际双方所处的认知语境因素造成的交际失败
  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人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储存于人的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它主要由三方面的信息组成:词汇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由于人的认知结构不尽相同,三种信息所组成的认知语境也因人而异。因此为了交际成功“互明”就成了关键,“互明”是指交际双方对认知语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能做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然而社会生活中却常常发生违背“互明性”出现交际失败的例子。例1就属于这种情况,在A的认知语境里还不存在“网吧”这样的概念表征,当然就做不出正确的认知推理了。再比如,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在我国出现了汉语—英语、普通话—英语—方言的双语和多语交融现象,大众媒体不可谓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且不说这些现象对汉语语言本身的冲击和影响,造成语码混杂、交融的局面。单单给平民百姓的读书看报就带来诸多不便。我们可以想象一位不懂英语的人能不能看懂这样的报刊语句:你中午call我,一齐去食堂lunch。(《深圳特区报》199384第10版),虽然那些没有英语知识的读者能根据一定的逻辑信息做出一些猜测,但仍然不能作出全面、正确的推理。认知语境中的三要素任何一个方面存在缺陷或不足,都会影响听话人或读者综合获得的新旧信息以及关联信息作出正确的推理,甚至出现交际失败。
  关联理论还认为,认知语境是选定的,而不是给定的,随着交际的展开它要求交际双方对自己的语境三要素进行重构,也就是说,认知语境是动态的,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经常需要延伸语境来发现相关。让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4(A和B正在谈论小林的时候,B看见小林走过来)
  A:你觉得小林这个人怎么样?
  B:你不觉得我这些花很漂亮吗?
  A:喂,你有没有搞错啊?我说小林是个很虚伪的人,你觉得——
  从例4中我们发现,B将直接从现场情景中获得的信息加入了A和B共处的认知语境,从而对语境进行了延伸。为了避免面对小林而出现的尴尬,故意岔开了话题。显然A没有注意到语境的变化,也没有意识到B的意图,因此也就没有顺应语境的变化,却误以为A是心不在焉,结果可想而知,B不得不面对小林带给他的尴尬境地。
  
  三、探讨交际失败想象的现实意义
  
  从以上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对交际失败实例所做出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交际失败出现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交际失败只涉及到交际双方,当然包括双方所处的认知语境,因此我们不妨从这三方面入手讨论避免交际失败的可能性。
  1.从说话人的角度避免交际失败
  话语理解的关键在于推理,而推理应该是“明示的推理”。如果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提供一定且合适的“明示性”话语或行为,并且唤起对方的注意,那么交际失败现象就可能不会发生。
  2.从听话人的角度避免交际失败
  如果说对于交际中的说话人来说,关键在于设计并给出合适的“明示性”话语或行为的话,那么对于听话人来说关键就在于推理了。推理的过程是听话人综合新旧信息与关联信息进行推理的过程,是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听话人要积极注意说话人所提供的“明示性”话语和行为。
  3.认知语境是动态的
  说话人在不断地重构延伸语境,听话人也必须重构延伸自己的语境,才能成功地交际。另外,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展,主动丰富个人百科知识也是必须的。
  交际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交际失败的成因则更是纷纭繁杂。例如由社会权利关系与既得利益关系所造成的集团与集团、国与国之间的谈判破裂等等。
  
  参考文献
  [1] 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1986.
  [2] Blackmore,D.Understanding Utterances:A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Oxford:Blackwell,1992.
  [3] 何自然,吴亚欣.语用学概略.外语研究,2001(4).
  [4] 黄清贵.话语误解与关联理论.福建外语,2001(2).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