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习指导的策略

作者:董建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培养,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在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学习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如何对高中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指导,仍是高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影响学习的因素是众多的,高中学生的学习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但这种指导又必须是有目的、有重点的,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在现行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下,高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为了升学,为了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而从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性质和任务来看,它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的性质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基础上,使人的整体素质得以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超越最基础的文化素养。它不是专门对学生进行进入社会前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高等教育,而是为学生进一步接受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定基础。在任务上,我国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承担的是“双重”任务,即“升学”和“就业”。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普通高中再坚持这种双重任务就不合时宜了。在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浪潮的冲击下,普通高中教育的育人本体价值被彰显了,其基本任务变得突出了,这就是履行育人职能。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就不再是直接为升学和就业,而是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搜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这就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在了人的发展的意义上,是人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着的一个阶段。由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就必须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出发,站在高远的视野里,让学生正确对待每一门科目,正确选择每一个课程模块,从自身的全面、完整发展和成长需要出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具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盯在升学和就业上。
  
  二、加强学生个别学习的指导
  
  个别学习是学生个体独立自主的学习。一方面,高中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的独立能力在逐步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个性在增强,独立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越来越厚实,独立活动、独立学习的愿望也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毕业时他们必须具有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为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进入社会就业开始独立生活奠定基础。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会独立自主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成为高中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他们在这方面能力的进步。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现行高中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系统的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方式以模仿和机械记忆为主,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是以独特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探究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展实验、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分析与处理信息资料,以恰当的方式交流、表达学习和探究的结果,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地获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体验,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达成。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可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多么重要。
  就普通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两个学段的区别来看,对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也倡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习的独立性相对较弱,这种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活动的时空、学习的结果都是十分有限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式学习是更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已接近成人,其身心发展已近成熟,社会化程度提高了,活动的时空范围比较宽广,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相互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发展了起来,这就为对比较复杂、比较深奥的学习内容展开研究提供了可能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学生要为进入大学学习和进入社会独立地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未来的需要对高中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高中教师要在不忽视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为他们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指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所谓监控就是监视、反馈并予以控制、调节。自我监控就是某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自我监控能力实际上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在人类进化史和人类个体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贯穿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普通高中课程对学生发展提出的各种目标的实现,无论是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得,还是人生规划能力的提高,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从总体来讲,都要归结到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上。或者说,只有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学生才会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才会不断地控制、反馈、评价、调节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才能使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学生的这些意识、精神和能力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只有这时,才可以说学生具有了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实际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也提出了现实的要求。比如,新的高中课程中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不同的科目,在具体的模块选择上,有的模块需要采取递进的学习策略,有的模块则不必考虑先后。选择什么模块,不仅与模块的内容有关,还与学生本人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有关。能否选择好恰当的课程模块,以及能否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模块,就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提出了要求。自我监控能力高,发展得好,就会调控得好,否则,就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效果。在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主题、教师、未来发展定向等的选择上,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培养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
  [2] 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4] 董奇等.自我监控与智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