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作者:吕 煦 李周红




  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语言生成的深层机制。语言紧紧依附于思维,受思维的支配,而语言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思维的发展。连淑能指出,不同民族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特征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学生习作中,正由于他们不熟悉英汉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才屡屡写出形式是英文而思维方式和行文习惯却是中文的句子和语篇。
  
  一、思维模式差异在英语写作三个层面上的影响
  
  1.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与句法结构
  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英民族强调两者严格区分,注重事物的发展过程,并把事物对人产生的客观效果首先摆出来,以显示客观、公正;而汉民族主张两者融合,强调人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和影响,以“人”为中心来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导致了在句法上主语表现形式的差异:英语常以非生物名词作主语,而汉语多用有生命的名词作主语。例如:Fury seized him at the sight.(一见那情景,他就勃然大怒。)Snow slide drove the mountaineers into the campsite.(由于雪崩,登山运动员被迫撤回营地。)如果让学生将这两句汉语回译成英语,恐怕多数会按汉语思维以人作主语组织句子。在英语写作中,他们习惯用人或人称代词作主语、甚至有时通篇使用同一主语,因而句子形式显得刻板、单调,文章缺乏表现力。
  “由一到多”或“由多到一”也反映了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英语思维呈现由近及远、由里向外散射式逐层扩展的特点;汉语思维则是按先后顺序推移,由远而近递进展开。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句法结构上,英语以主谓结构为主干,在逻辑框架下,“由一到多”,层层展开;汉语则以动词为中心,按时间逻辑事理的顺序,“由多到一”,自然流动。例如:Neither she nor he had entered the house since that drizzly November day forty-seven years ago when the movers had cleaned out their furniture,damaging the cane-backed sofa and breaking two plates of Philadelphia blueware in the process. 该句逻辑严密,语义层次清晰,是典型的英语句子结构。汉译时,那就应遵循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试比较:四十七年前十一月的一天,细雨蒙蒙。搬家工人搬走了他们家所有的家具,搬运过程中,弄坏了那个藤背沙发,打碎了两个费城蓝瓷盘。从那天起她与他再也没有踏进那所房子一步。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衔接手段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形成了以直觉、具象为特点的整体性思维;西方哲学与逻辑学、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着力探究名与实、形式与物质之间形而上的区别,形成了以逻辑、抽象为特点的分析性思维。这种思维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即汉语重意合(paratactic),英语重形合(hypotactic)。“形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意合则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例如:“我头疼,写不下去了。”本句中,没有连接词显性衔接,其隐含的因果关系是靠语义隐性衔接。用英语表达似应为:Since I have a headache,I can’t keep writing.或I can't keep writing because I have a headache.
  英语重形合,以形统神,形彰而意显,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汉语重意合,句子松散,句间靠小句内在逻辑衔接,以意摄形,形散而意合。
  3.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语篇构建
  在篇章组织方面,“很多在中国英语院系教授写作课的美国人经常埋怨中国学生不会组织段落,实际上,并不是中国学生不会组织段落,而是由于他们按汉语写段落的规律写英文段落所造成的。”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结构与其思维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英语思维呈线性(linear),其特征是:直线切划,细分明析,注重演绎推理;汉语思维呈环性(cyclical),其特点是圆环内封,综合观察,注重辩证归纳。
  英语段落的发展呈典型的直线性。段落都由一个主题句开始,下面辅以一系列与该主题相关的扩展句加以论证或说明,段尾是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段落中的意思以井然的顺序清晰地联系,给人以一种直线流动的感觉。讨论方式习惯于一切分二,即非此即彼;要么好,要么坏,观点鲜明。段落结构可以看作是文章的缩影,它具有一篇文章所有的要素;说明文或议论文的篇章组织总的来讲,文章始于主题句,之后是一系列段落展开论证或说明,最后是结论。
  汉语段落发展呈典型的环性,也就是美国学者凯普兰(R.Raplan)所称的那种“东方语言中特有的螺旋型”。汉语段落结构不像英语的那样严谨,而是话语或语篇宽泛松散,自然流动。段落一般没有明确的主题句,有的信息与主题直接相关,有的则是间接相关(如交待事件背景,罗列客观条件,作者突发的感想等)。整篇文章的思想发展与段落发展模式相同。思想发散出去转个圈或是螺旋式收拢回来,到最后才点破主题,或者就不给出明确的结论。这种语篇构建模式给外教的感觉是:“旁敲侧击,迂回含混,重点不突出”。
  由上得知,英语思维模式的差异是影响学生写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学生对英汉思维差异的敏感性应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用英语写作,那就要自觉地进行思维转换,使用本族语读者所期望的修辞准则,从而被他们所接受、认可。
  
  二、培养英汉思维差异敏感性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英汉思维差异敏感性的薄弱严重制约了其写作能力的发展,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如在课堂教学中对英汉思维差异敏感性的培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意识的欠缺;写作教材只注重写作知识和步骤的讲解而忽视英汉思维差异的介绍与训练;学生本身英汉思维模式的陌生与缺乏等等。为切实改变当前这一薄弱的现状、提高其写作水平,我们认为应抓住重点,从教师本身及其教学方法两个环节入手。
  1.教师应加强自身英汉思维差异敏感性的培养
  教师若没有成熟的英汉思维差异意识,学生的英汉思维差异意识就难以建立起来。教学的重点应从语法能力的培养转移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来,课文讲解应侧重于词语及句式的选用、句子及段落的衔连、篇章的建构、语体风格的转换等方面,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把握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作用及意义,独立地评判性地对教学进行反思。英语专业教师,尤其是写作课教师应掌握对比修辞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比修辞学主要探讨二语学习者的写作问题,通过母语和二语在修辞策略上的对比,阐释二语写作方面的症结与困惑。当代语言教学理论的学习会促进教师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形成,进而从理论性认识的高度自觉地指导学生写作。
  2.充分挖掘和点拨教材中相关的内容
  除了写作课上对英汉思维模式系统地讲解和训练外,其他各门课程应有机地结合,根据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和点拨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比如在精读课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课文:(1)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视角观察文章语篇结构,通过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悉英语本族语人的写作方式和风格;(2)通过点拨,帮助学生感知、认识文章中相关知识的运用方式。如翻译课教学,教师应深入认识英汉思维模式与翻译之间的内在联系。翻译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以原文为基础的再创造过程,应尽可能做到合乎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格调,这其中无不体现了英汉思维差异敏感性的要求。在各科教师通力合作下,通过大量相关内容的输入,帮助学生由感知到内化,促使其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英语写作是一个复杂、动态的思维过程,不仅受到语言能力的制约,更受到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英汉思维差异敏感性的培养则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 吕煦.实用英语修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思洁,张柏然.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中国翻译,2001(4).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