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作者:孙兆刚




  “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开头。但它能否成为一个好的开头,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所具有选择教法的依据、引导学习的指南、实施检测的标准等功能,切实体现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对教学目标主要特性的分析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其关键。
  
  一、概念的主体性与主体的参与性
  
  概念的主体性是说目前《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要求是《课程标准》预期教师的教学结果,其描述对象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而教师备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则是教师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其描述对象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者——学生。教学要求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其表达的概括性很强;而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化、过程化,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求转化为尽可能直接观察、操作、检测的明确具体的行为指标。具体表述应该是“(学生)能——”,而不宜写成“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只有这样明确后,才有可能把教师的活动由重视传授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改造为重视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才有可能把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真理的代言人,改造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充分地发展。否则,便会再现以往常有的教师教学活动之花异常鲜艳而学生学习活动之果却极为干瘪的难堪和苦恼。
  主体的参与性是说既然强调教学目标的描述对象即实施主体是学生,那么我们就应该且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其理由之一: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听取学生意见、集中学生智慧,从而增强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理由之二:学生参与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认同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达成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理解、认同基础上的执行更快捷、达成更有效。它可促进学生依据目标进行自我控制、白我评价和自我完善,进而不断发展个性、超越自我。当然,让学生参与制定教学日标也得有个认识目标概念、把握目标尺度、学会目标表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概念的主体性与主体的参与性之间的共同点都意在强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变教为学。所不同的是前者从教师的意识角度给予强调,而后者则是从学生的参与角度给予强调。
  
  二、内容的全面性与呈现的综合性
  
  内容的全面性是说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维度是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过程、历练相关的能力、陶治情感态度所依靠的材料。
  过程与方法维度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是引导学生研究材料、形成认识、领悟方法、习得能力、体验情感的运动载体,是实现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培育情感的主要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关键环节。重过程就教学活动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过程引导,具有发动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设计以促成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与活跃性,可充分开展认识活动。其二是过程展开,以认识的发生、发展为着力点,可使学生深入求知中由不知到知的认识历程。这样,学生认识过程的同构与认识落点的同质,就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不同,结果亦会有别。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I》第一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部分可通过合作探究过程以得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结果;亦可通过自主比较过程以得到比较“物质的量”与“质量”的结果。其三是过程推进,这是让学生充当主角,在活动与情境中让特定认识活动充分展开,并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探索的过程;讲方法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引导掌握双基的一般方法,主要关注的问题是通过学习潜能的调动掌握知识技能,在掌握知识技能中发展与培养能力。其二是理解与技能训练的特定方法,主要是根据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对学生智力条件依赖性不同而采取专门的促进理解,进行技能训练的特定方法,如鉴别问题的比较法等等。其三是学生学习的特定方法,包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想象的激活等等,目的是让学生选择一定的方法去求知,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消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且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在选择中学习知识、体验中认识社会、参与中发展自我。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
  呈现的综合性是说现在有些公开发表的教案中,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别列出。这固然有它的好处:可以提醒我们教师对三维目标考虑周全。但也有它的弊端:教学过程中容易将二者之间割裂开来,从而出现“1+1+1<3”的结果。整体性原理既强调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更强调将部分综合为整体,因为E整=∑E部+∑E联。因此在排列目标时,既要从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入手,又要从发挥教学目标整体功能着眼,把握和处理好三个维度目标之间的关系,注意发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将三维目标全面考虑,按照学习结果出现的自然顺序对此进行编排呈现。这便于实际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维度层层率先推进,过程与方法维度渗透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紧随其后并水到渠成,且达到“1+1+1>3”的效果。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部分的教学目标可这样设计:1.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量的关系的优缺点,探究创造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及其基本单位——摩尔。继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掌握n、N和m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计算方法,继而认识“物质的量”创造的必要性和自身的特殊性。
  内容的全面性与呈现的综合性之间是内容与方式的对立统一。前者由总到分,后者由分到总,符合系统理论中的整体性原则。
  
  三、依据课标的根本性与兼顾学情的实际性
  
  依据课标的根本性是说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科课程标准作为首要和根本的依据。包括:1.在总体目标中寻找依据,2.在分类目标中寻找依据,3.在内容标准中寻找依据。因为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表述比较概括,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指导性不一定很强,所以首先要熟悉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的相关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此为基础,在具体制定教学目标时,阅读相关的内容标准,列出相关目标条目。例如就“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一内容而言,通过阅读相关的内容标准,结合熟悉的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的相关内容,列出相关条目如下:“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等。
  兼顾学情的实际性是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教学内容所实施对象的实际情况。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们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还原成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陶行知则说的更加形象、简捷:“接知如接枝”。既然教学目标描述对象是学生,我们就要在制定目标时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既要研究全体学生的共性,又要研究个别学生的差异。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我们必须承认差异、适应差异、正视差异,并运用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好教学目标。如“物质的量”可以化学方程式量的关系分析为生长点,而面对化学方程式量的关系比较薄弱的班级来说,也可以质量为生长点。对此,教学目标可这样设计:1.通过熟知的“质量”类比认识“物质的量”(包括符号、定义及其单位的符合、标准),继而能够比较“n”与“m”。2.掌握n、N和m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计算方法,继而认识“物质的量”引入的必要性和自身的特殊性。
  依据课标的根本性与兼顾学情的实际性,做到教学目标既不偏离《课标》的要求,又不脱离学生的实际;既遵循教材的内容,又适应社会的发展;既有统一要求,又能体现差别,进而使学生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达到目标,也就是每个学生才都能有所进步。
  以上教学目标的主要特性中,两两相互匹配、整个形成一体,如果全部把握、落实,必定走向成功、喜悦。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七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I.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牛雅,王君.刍议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学与管理,2006(5).
  [5] 邓永财.化学教学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融合策略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1).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