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英语听说课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高黎明




  一、听说能力现状分析
  
  首先,听说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创新。我们注意到学生的听说水平远没有阅读能力提高得快,应该说与课型以及学时安排有直接的关系。Wilkins(1987)指出:“在教学中哪种语言活动占主要地位,学生在这种活动方面的能力也较强。”换言之,如果把听说课和阅读课的地位对调的话,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听说水平肯定会有大的进步。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中,内容陈旧实用性低,不但使学生对听说课缺乏兴趣,用于训练的时间也没有保证,听说技巧提高慢。
  其次,课堂语言和实际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口头交际中,英语的语速为每分钟130~140个词,而在实际日常的交流中语速可达到130~160个词以上。显然不通过保质保量的听说口语能力训练,是很难适应这样的速度的。
  另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听说材料中一些在说英语国家很典型的表达方式对听者来说就像听天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现象。Juri Lotamn(1987)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因此,如果听者对语言中反映的文化信息不能很好地领悟的话,势必造成听说理解上的误差。
  
  二、提高听说教学的对策
  
  1.听说课的系统理论安排
  随着对听说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视,英语听说课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承担其教学任务的多为中青年教师,有饱满的热情,同时勇于创新,为听说课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但由于听说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教学理念和方法尚在探索之中,很多教学环节还不够系统,多数教师都是“教无定法”,“因材施教”。笔者认为要做到系统教学,听说课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与步骤,形成系统的理论安排。
  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认为:我们靠理解略高于我们当前能力水平的语言输入而习得第二语言,即I+1(能力)。换言之,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任何已经学会了的知识为基础。据此,英语听说课教学必须采用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听说课的第一阶段,即入门阶段。教师必须注意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教材的呈现也必须有意义,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突破英语辨音关,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英语语音(音素、语音特征、语调和句子重音等)的辨别能力和句子结构的判定能力。即,能听懂一些单词量在150~200个的小故事,学会辨别一些容易混淆的词和句子,并能掌握小故事中的关键词和主题句。回答问题和辨别正误是本阶段理解语言段落大意的主要训练方式。其次,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注意采取有趣的与变换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不会感到厌烦以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并注意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迁移。为此,应采用浅显易懂的标准英语录音材料,注意选择一些语言简单、生动、幽默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小故事,注意教材难易程度能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通过问答、口头复述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意,然后进一步帮助他们分析并掌握课文的关键词和主题句。除此,要求学生学会把单词串起来用英语进行思维,以达到听懂的目的。课后,还要求学生独立听懂一个小故事,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和巩固的机会,以利于学习的迁移。
  第二阶段为练习巩固阶段。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初步培养了听说的能力,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基本方法。在第二阶段中,应着重进行英语听说技巧的训练和辨音、句子结构判定等方面的练习,包括对容易混淆的音素、单词(包括词性、时态、数字等)及句子结构在语言辨听方面的训练。注意进行美国英语语音和英国英语语音的辨音教学,及对两种区域性不同的英语在发音方面的主要区别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这就是设计并提供比较性组织者(comparative organizer),以影响学生认知结构变量,通过呈现“组织者”,在给学生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天桥,使之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辨音障碍。本阶段应继续让学生听小故事,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较准确迅速地回答问题和复述故事大意。所选择的故事篇幅可适当增大,每篇故事单词量在200~250个,英语语法的难度也应适当增大,课堂练习可先让学生互批互改,然后再由教师收回查阅,以便发现学生所犯错误的共性,及时进行分析和讲解。
  第三阶段为强化训练阶段。本阶段应着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听力强化训练,主要有听音理解、选择最佳答案、填词和回答问题,以及听说水平测验等。题型难易程度的把握应符合学生焦虑水平和教学规律,注意让焦虑保持在中等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本阶段习题的编写应注意难度适中,题型多样化,由易到难过渡,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除听小故事外还要多进行实用意义较大的听说训练,如边看地图或阅读广告阅读书目,边进行听音对话训练。辨认句子结构的练习应作为本阶段的重点,应有意识地进行归类练习,如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辩认数字、日期或进行计算,进行否定、比较、条件、让步等句子结构方面的辨听训练。根据奥苏伯尔研究发现:学生先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学的有关知识成正相关。应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渡学习等方法,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将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教师应该努力把握好这一点以促进学习迁移。
  第四阶段为提高阶段。学生在前三个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也产生了成就动机,并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本阶段,学生将实现学习的质的飞跃,教师则应该尽一切可能帮助学生去实现这个飞跃。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能用英文进行日常交流,初步学会听懂和分析英语新闻摘要的大意,掌握新闻要点,熟悉美音的发音,为今后的学习和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听说课的具体教学方法
  (1)注重基础教学
  听说课教学不可急功近利,与其不切实际地希望学生能在短时期内有质的飞跃,不如踏踏实实地从基础知识和细微末节入手,带领学生稳健地提高听说水平。如有些学生不重视语音训练,读起单词来随心所欲;有些学生受地方音的影响,[i]与[n]不分。因此,笔者每次听说课都针对该单元内容,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语音强化训练及听辩音技巧的训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懂得了语音知识,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对于读音复杂,学生不易掌握的课,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多媒体大屏幕上给出单词,进行发音抢答,最后由教师归纳。采用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语音的重视,便于教师发现学生读音问题的共性,同时还活跃了课堂,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
  (2)增强课堂互动
  中国学生比较拘谨、含蓄,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我表现意识差,自信心不足,即使自己懂也不主动开口说话,怕犯错误,闹笑话。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听说机会少,普遍存在着发音差、听不懂和表达能力不强的问题。课堂教学中他们甘愿沉默,被动地听,仅仅充当“接受器”的角色,以至于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挑战。笔者认为,听说教师更多担任的是课堂活动设计者与组织者的角色,有趣实用的课堂活动与单纯的语言鼓励相比,更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变换视角跳出束缚,积极参与。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两点:一,活动的可操作性,过于复杂的活动会导致课堂混乱,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二,活动的实用性,如果单纯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没有把实用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课堂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3)丰富课堂内容
  丰富的课堂内容比单一的听力训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英语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自然也会事半功倍。因此在课堂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心理状态、当前的热门话题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90分钟的时间里始终精力充沛地听、记、学和练。
  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文化背景的教授。文化与语言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语言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肩负起文化传播使者的历史使命,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单纯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习语,还要告诉他们这些文字符号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什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使学生加强对语言本身的理解,由表及里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龙千红.我们为什么听不懂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之间讲的英语.国外外语教学,2001(1).
  [2] 付凤文.分阶段听力教学.国外外语教学,2002(2).
  [3] 范谊,芮渝萍.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论道路与出路.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4]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