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体育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黄超群




  体育教学俱乐部是随着体育目标的更新、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当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俱乐部教学形式,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适应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与未来社会接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是指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它只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其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国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其中,以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为最早出现的形式,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以拓展学校体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为主要目标,一般是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体育俱乐部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依托,从思想、组织、形式、方法、评价上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随机性教学,学生的课堂学习完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教师只承担设计、辅导、检查、指导等任务,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点
  
  1.认清体育锻炼的价值。把体育教学覆盖到课堂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系统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中了解自己,认识到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能的价值,明确自己需要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及从事的练习,树立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观念并终身受益。
  2.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投其所好,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由于学生体质、兴趣爱好各有差异,教师或体育骨干在指导中能够根据不同要求,区别对待,特别是对体质弱、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锻炼活动的成功中体验到战胜自我的经历,树立坚持锻炼的自信心。
  3.保持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把体育俱乐部纳入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既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俱乐部中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俱乐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主导作用,保持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综合型人才。
  4.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能力。交往过程不仅是简单的信息交流,也是情绪交流。通过俱乐部教学使学生广泛接触,取长补短,融洽了人际关系,培养了社交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5.强化教师的竞争与协作意识。体育俱乐部应形成选项、择师、评教机制。当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后,给体育教师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同时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成为某一项目的专家和权威,而且还要掌握几种体育运动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这就促进了体育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协作意识的形成,提升了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现状分析
  
  1.理论体系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学校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另外,有关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的研究还尚无统一定论,并且其他相关研究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自身理论体系构建的不完善,从而无法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实践。
  2.融资渠道单一,设施相对滞后。在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经费筹集方面,经济发达的地区要好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反映了区域经济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经费筹集有较大影响。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费用有95%以上是由学校来承担的,由赞助单位来协助办学的学校还较少,表明俱乐部的融资渠道单一,尚未很好地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办学。大部分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学校场馆、器材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需要。
  3.教师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教师在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在教师队伍中各级职称的平均年龄差别过大,高学历教师所占的比例偏小,部分项目专职教师比例太小,表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4.教学模式有待改进。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单调,缺乏创新性,尚未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禁锢,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探索。俱乐部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授课多采用启发式、探讨式教学。但是,面对身体素质、技术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的指导很难面面俱到,这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保证各层次学生都有真正的收获和切实的提高。
  
  三、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改进措施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产生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教学模式的架构要综合考虑,它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并创新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模式。
  1.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首先,决策系统可以根据目前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规划、出台一系列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的指令;其次,决策系统一方面把指令传给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执行系统去执行,另一方面把指令传给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监督系统,监督系统负责监督执行系统的执行情况;最后,执行系统把执行情况交给反馈系统,反馈系统对其信息进行处理,比较执行结果与指令间的差距,提出修正指令时可供选择的方案并返回决策系统,决策系统根据反馈系统的反馈情况发出新的指令。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将体育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俱乐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且是完全可行的。
  2.加强资金的筹集工作。俱乐部要正常运作,就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学生是消费者,俱乐部运作的所有费用完全由学生来承担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为实现教学俱乐部的正常运作,应该采取相应的经费筹措办法:一是政府拨款:在俱乐部运作的初级阶段,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都不成熟的特定转型时期,体育教学俱乐部根本不可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投资办学仍是体育教学俱乐部运作的最主要渠道。二是联合办学:与社会联合办学,也是筹集俱乐部经费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联合办学过程中,由于校外的俱乐部成员大部分参加社会生产,向他们收取费用可以适当的高一些。同时,与社会联合办学,既可以使社会了解学校,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能力。三是企业赞助:在俱乐部运作过程中,鼓励各俱乐部自己外出拉赞助或参加各种比赛、表演,在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同时,积极为企业做广告宣传,这样利用名牌效应也可以使更多的企业投资于俱乐部的运营。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完善师资队伍配置,强化职后教育,加强用人机制建设。要抓好师资队伍配置,通过市场引导、事业引导、职后教育、科学设岗等形式,提高队伍素质,制定出适合本校教学俱乐部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同时要强化激励措施,提高用人效益。
  4.完善教学内容。在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内容应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体育教学俱乐部必须考虑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终身学习与锻炼的基础;三是适应社会的基础。其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大幅度地调整。竞技运动教材化,改进非竞技运动项目,充实和丰富有关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健康性、集体性教材的比重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总之,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内容的广度必须拓宽,包括生命教育、健康教育、闲暇教育、运动教育、体育道德教育、体育审美教育、体育社团教育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和时代化的趋势。教材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科学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终身性和实用性,以利于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的乐趣,满足个体、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实施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时,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明确俱乐部存在的价值,再结合本校优势和特点,把握其文化特征,寻求文化支撑,构建自己的俱乐部文化,以更好地指导本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体育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新兴.体育教学中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30).
  [2]王芝琴.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探究.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