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从心理咨询个案看师源性心理伤害

作者:张爱莲




  所谓师源性心理伤害,即由于教师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1]。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教师在学校所应承担的角色之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的做法显然是与此背道而驰的。由于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关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之外,如何减少和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将通过几个心理咨询个案来分析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消极影响、产生原因以及预防对策。
  
  一、心理咨询个案
  
  个案1:大学男生小A,因英语学习困难而寻求帮助。咨询中,小A谈到,记两个字母、三个字母的英语单词对他来说都很困难,学英语不到半小时就会出现头痛症状,而学习其他学科却不存在这一问题。经了解,小A初一时对学习英语还是有兴趣的。然而,在初二的一次英语课上,因未能回答上老师所提问题,被老师叫到黑板前面罚站。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极强的他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他当时心里特别气愤,但又不敢对老师的做法表示反抗。从此以后,他把对老师的怨恨转移到了英语课上,再也不愿学习英语。由于中考、高考只要总分上线就行,所以,尽管英语成绩很差,他还是勉强升入了高中、大学。可是上了大学后,英语必须过四级才能拿到学位证书,而且累计三次以上功课不及格就要留级,为此,他不得不面对这个已形成多年的问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来克服他的英语学习障碍。然而,由于他的问题已存在多年,加上英语学习上欠下的账太多,并非短时间就能彻底改观,所以他最终未能逃脱留级的命运。
  个案2:小学四年级男孩小B,已辍学在家,无论如何不愿再上学。当其母亲带他寻求心理咨询,来到笔者所在大学的门口时,他才得知这也是一所学校,于是愤怒地冲他母亲喊道:“除非世界上所有的老师都死完了我才进去!”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年仅10的孩子对老师充满了如此的深仇大恨?从孩子母亲那儿得知,孩子天性较为急躁好动,上课时常坐不住,与同学之间也常有冲突,因而常常受到老师的斥责与惩罚。最为严重的一次是一位老师在孩子违反课堂纪律时,狠狠地用指头戳孩子的额头,以至于把孩子的额头都戳青了,气愤的孩子当时就对老师掀了桌子。可想而知,孩子的这一举动对于一些只讲师道尊严、不顾孩子自尊的老师意味着什么,孩子接下来的处境可想而知。由于孩子在后来受到了更多的否定和伤害,因此他恨透了几乎所有的老师,再也不愿上学。
  个案3:17岁女孩小C,从12岁起每年都上初一,已在不同学校上过五个初一了。其学业上的严重滞后不是由于智力有问题,而是由于她患上了“学校恐惧症”。自打上第一个初一起,她只要一上学,就会头疼、肚子疼、恶心、呕吐,而回到家,症状便自然解除。因此,她的五个初一都没有上完。追溯原因,是由于小C上小学五年级时,班主任上她母亲所在医院看病。班主任在与小C母亲的交谈中,告诉小C母亲准备提拔小C当小组长。母亲从班主任的话语中似乎感觉到暗示她应有所表示之意,但她又不敢相信一个老师会这样。心想万一会错了意那样做恐怕不好,于是母亲便未做“表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班主任便时常对小C尖酸刻薄、冷嘲热讽,无论小C表现多好,都不能讨班主任的欢心。渐渐地,小C便出现了前述恐惧上学的症状。母亲带小C前来咨询时,带了小C的一幅画作,非常不错。笔者据此给予她充分的赞赏和鼓励,目的是让她看到完成学业、考取美术院校的美好前景。第二次咨询是母亲自己来的,母亲说孩子刚回去时有了难得的笑容,有一种春天来了,枯枝发新芽的感觉。可是接下来小C产生了激烈的内心冲突,一想到要去上学,她仍然感到十分恐惧,她对母亲说:“你又想把我送到地狱里去!”她不愿再随母亲前来咨询。本该成为学生成长乐园的学校,却被学生比作“地狱”,这难道不值得教育者反思吗?
  
  二、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消极后果
  
  从上述的心理咨询个案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师源性心理伤害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师生关系等所造成的长期而深刻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源性心理伤害会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受到教师的伤害之后,会因为对教师的反感而不愿学习,对学习丧失兴趣和动力,以至于厌学、逃学甚至辍学。而对于正处于学习的大好时光并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的儿童和少年来说,厌学、辍学所影响的又岂止是他们当前的学习?他们的美好前程可能因此而葬送,他们家庭的幸福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对于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的独生子女的父母,面对早早辍学的孩子,其内心深处的焦虑与痛苦,造成学生心理伤害的教师不知能否体会?
  2.师源性心理伤害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呵护。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之一的教师,理应在教育过程中,从人性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爱护、帮助和引导,使学生始终保持健康、向上、乐观的心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然而,来自教师的心理伤害却导致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危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2]。像小C那样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学生,就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不良情绪无法合理排解而产生的。有人说现在是一部分教育者制造学生的心理障碍,另一部分教育者再疏导之。然而从前述三个心理咨询个案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于一些教师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心理伤害,要想完全修复是非常困难的。正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3]
  3.师源性心理伤害会恶化师生关系
  任何时候,无论哪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无论做什么,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于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而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几句真心的赞美也许会创造出奇迹,而来自教师的心理伤害却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破坏正常的师生关系,甚至导致师生间激烈的冲突,使得有的教师成为学生心中仇恨和报复的对象。可见,在教师排斥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也在排斥教师,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交流与合作也就荡然无存,“教育”在这些受到心理伤害的学生身上无法找到它的本来意义。难怪在一次关于初中师生关系的调查中,一些学生将师生关系比作猫与老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法官与罪犯、监狱长与囚犯等[4]。
  4.师源性心理伤害会破坏教师形象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园丁,精心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对教师圣洁形象的讴歌。然而,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都不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教师所担负的神圣使命,相反却用体罚、侮辱、威胁、恐吓等方式打击学生,滥施教师的权力。有的教师甚至强词夺理、推卸责任,把过错一概归咎于学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成了“学生心灵的摧残者”。这些教师的做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既伤害了学生,又伤害了自己。这种专制、无情的教师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教师应有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为人师表的要求在这些教师身上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这些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到社会舆论,从而严重破坏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三、师源性心理伤害的产生原因
  
  1.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教师信奉“棍棒教育”,认为学生是“不打不成才”。一些教师则过分看重所谓的“师道尊严”,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很少从平等的人的角度去对待学生。个别教师对学生的自尊乃至人的尊严全然不顾,伤害学生的心灵,竟漠然置之。有的教师甚至不惜借助体罚与变相体罚等“有效手段”去打造所谓“严师”和“名师”形象。事实证明,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做法,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身心的成长,其效果都是适得其反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