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外语教学后方法理论及宏观策略框架评析

作者:尚 宏




  尽管并不是每一个课堂都需要采用批判式教学的方法,但重视教学课堂与社会环境的接轨显然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与社会环境的接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丰富他们的表达内容;另一点则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应该符合实际的社会需求。不同的社会场景对需要用到的外语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达到本族语使用者那样的外语水平显然不切实际,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需求进行细致分析,有的放矢。
  
  三、总结
  
  在上面介绍的框架中,我们还能隐约看到许多各式方法的影子,因为这些是符合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研究成果,是有利于课堂活力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抽象出的后方法框架是宏观的,也是开放的。它提出的是替代和终结方法之争的一条出路,而并非又一种新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Kumaravadivelu的宏观策略框架只是众多后方法框架中的一种,是在西方的教学环境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中国的外语教学显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情形,中国各地的教学环境也是不同的,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和乡村、大学和中学小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情况。因而,适合中国的后方法框架应该是有所不同的。通过本文对后方法理论和其中一个框架的介绍,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和教师关注“后方法”在中国的发展,提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各地情形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All wright,R.L.2000.Exploratory Practice:An“Appropriate Methodology”for Language Teacher Development?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IALS Symposium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ors,Edinburgh,Scotland,October.
  [2] Swain,M.1985.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its development,In S.Gass & C.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p.235-253).Rowley,MA:Newbury House.
  [3] Young,R.1992.Critical Theory and Classroom Talk.Clevedon,England:Multilingual Matters.
  [4]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