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方案的思考

作者:周雄俊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明确定位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面。但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大部分由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师转变而成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难以适应当前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普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是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思想来完成,这批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需要接受长期的培训以及提供较长的适应时间。现实情况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出大量能适应当前新课程要求的正规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授课教师。下面将就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作出阐述并提出一些培养建议。
  
  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新要求
  
  1.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简单下放,它不要求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它是一门为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而奠定基础的课程。教师要对课程教材重新设计,使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2.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教师只有学会认知才能不断完成知识结构的自我更新,从而适应学科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尤其如此,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学科群,而且与其他学科相比发展尤为迅速,校园中信息技术课程必然会随着学科的变化而变化,对比我国最近几年课程的变化就会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和相关规定变化最为剧烈,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素质结构,从而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3.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协作意识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注重交流与合作”[1]是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科之间、学科内的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打破现行课程僵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科教育提高效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日益渗透到教学领域中,信息技术除了将为各类学科学习提供智能化平台外,信息资源环境的建设也将为其他学科教学营造出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这使得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科教师之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元化交流与合作成为必然,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同时,信息氛围的营造与信息文化的建构包含着许多创造、创新的需求,也隐含着沟通、交流的需求,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可能抓住每一次机会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协作意识。
  4.信息技术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从计算机课程分离出来以后,与计算机课程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信息技术课程脱离了计算机课程的工具观,反对计算机课程中的“技能化”培养倾向,提出信息技术是技术与文化的综合,“技术是形,文化是神”[2],技术过程必然会携带某些信息文化的要素,信息文化必须依托技术基础来体现[3]。二者不可分割。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中完成提高学生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科学素养,拓展视野,勇于创新。
  5.信息技术教师要提升教学反思能力,内化教育教学理念
  就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与现实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
  
  我国目前对师资的培养主要由高等师范院校和社会继续教育机构来承担,比如,学生一般在校学习年限为4年,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教育学科知识为辅,教育实习时间短,无论从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上,还是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上来看,刚毕业的师范生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形势就更为严峻。而分析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会发现他们主要是这几类学科背景的人:学电教的、学计算机的,从其他理科专业转行过来的。这些教师在学历层次、学科背景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差距较大,理科背景的人往往只注重技术本身的传授,容易陷入技能化培养倾向,致使某些学生形成技术崇拜的人生观、价值观,忽视对学生发展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和情感意识的熏陶,不利于课程教学中落实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
  目前培养机构一般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专业,而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类培养方向。这就导致其课程设置上一般是以教育技术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主,在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上课程设置不系统,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方面也都不成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骨子里还是教育技术学或计算机科学人才而非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这既不利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专业发展。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方案需要重新思考。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方案
  1.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针对这一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或信息技术教育培养方向应该明确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其培养目标,专门为社会输送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人员,以及信息资源环境建设的信息技术应用人员。应注重从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及研究素养几个方面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2.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体现信息素养培养的特色
  (1)教师在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又要着重强调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着重揭示技术、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各选修模块虽然带有一定的技术取向色彩,但从目标到内容,并非强调技术的高、精、专,而是强调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体验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认识信息技术在提升人类生活、工作的质量方面的作用,认识信息技术在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方面的价值和意义。”[3]很显然,单纯的技术传授,无法真正达到上述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不能单纯模仿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教育及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重要性,确立教育及教育技术学科课程的核心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教师的文化底蕴、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忽视文化教育价值的发掘,就会走上计算机教育的老路;而舍弃技术,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又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在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养的时候,就要注重科技与文化两方面的融合,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满足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需求。此外,由于高科技犯罪问题日益显露,因此,应在通识课程中适当增加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供学生选修。
  (3)课程教学要注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潜心钻研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在培养未来信息技术教师的时候,应适当采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使教师能够准确地领悟问题解决的思想,较好地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除此以外,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隐含的创新意识,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向教师渗透。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付一静)